

華光陶瓷藝術(shù)設計總監(jiān)何巖和“千峰翠色”系列餐具在一起。
“千峰翠色”系列餐具
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歡迎晚宴上,華青瓷作為歡迎宴會用瓷,端莊大氣,賺足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眼球。這套名為“千峰翠色”的陶瓷餐具由淄博一家企業(yè)生產(chǎn)。
淄博是齊文化的發(fā)祥地,陶瓷生產(chǎn)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時期,淄博地區(qū)就開始了陶瓷生產(chǎn)。近年來更是為我國重大活動生產(chǎn)出一批批精美瓷器,有“淄博陶瓷 當代國窯”之稱。
近日,本報記者前往淄博,探尋國宴用瓷背后的故事,探訪“淄博中國陶瓷館”,采訪當?shù)靥沾纱髱�,感受當�(shù)厣詈竦奶沾晌幕?/p>
“千峰翠色”美名揚
在位于淄博市高新區(qū)的華光國瓷文化藝術(shù)中心二樓的展廳里,一件件精致的瓷器整齊地擺放在展桌上,一旁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系列用瓷設計總監(jiān)、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何巖一邊看著眼前的展品,一邊為來賓講解著這些瓷器背后的故事。
“這就是在剛剛結(jié)束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各國元首們使用的陶瓷餐具,它的名字叫‘千峰翠色’,一套有56件陶瓷器具組成。”何巖說。從16歲進入淄博淄川陶瓷廠工作以來,65歲的他已經(jīng)和陶瓷打了近50年的交道,看著自己設計的陶瓷器具一次次走進國宴現(xiàn)場,何巖感到由衷的自豪。
設計靈感來自山東元素
“從去年10月5日開始,我們就進入了‘上合時間’。 ”何巖說,當時他和他的團隊接到了上級下達的任務,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設計陶瓷用品,接到任務后他馬上和團隊一起趕赴青島,和組委會進行交流,第一時間了解相關要求。
“那時的設計要求只有16個字——‘世界水準、中國氣派、山東風格、青島特色’。泰山、大海、牡丹、荷花,這些山東元素是我們主要的設計靈感來源。 ”在設計時,何巖反復考慮著山東元素與飲食文化的融會貫通,而且要兼具藝術(shù)美感。用華青瓷做材料的方案得到了肯定,“華青瓷清澈、通透、細膩,而且也是咱們山東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本身就具有山東特點。 ”何巖說。
“大家看到宴會開始前擺放在元首面前的大蓋子叫‘尊頂蓋’系列餐具。 ”何巖介紹,一般宴會的第一道菜品為涼菜,在宴會開始之前就會擺在桌子上,為了保持菜品的衛(wèi)生和安全,就要用尊頂蓋將盛菜的盤子罩起來。“我們將所有帶蓋的餐具的蓋鈕都設計成了泰山的造型,為了增加拿起來的穩(wěn)定性,在泰山兩旁我們又加了兩朵祥云,表現(xiàn)了泰山高聳入云的雄偉壯麗,而蓋鈕周圍蓋面上的曲線象征著大海的波紋。”
做好“標準件”與“特殊件”
何巖介紹,“千峰翠色”系列餐具包含了一個人在宴會上的全部餐具,既有平時家里經(jīng)常用到的碗和盤子等“標準件”,還有面包籃、食盒、黃油碟等 “特殊件”。對他來講,設計中主要的精力還是花費在了后者上。
“我和負責此次宴會的廚師長溝通了很多次,我記得菜品里有一道特色面食點心,我們就根據(jù)廚師們的要求,設計了一個食盒,用來裝四種非常精致的小點心,而且還要讓它保證點心在上桌時依然保持溫度。 ”何巖說,有時設計一件器具就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平時我們在家吃餃子都是煮一盤大家一起吃,而這次的餃子是每人一份,一共三個,為此我們就設計了專門盛放餃子的碗。 ”
何巖說,為了設計好這一個碗,他專門研究了餃子的大小和形狀。 “由于外賓基本不用筷子,碗大了顯得不飽滿,如果碗小了在用勺子將餃子盛出來的時候容易掉到桌子上,所以設計的這個碗要大小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