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陶瓷古國,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隨著當代陶瓷藝術觀念的崛起及陶瓷技能的迅速演變與發(fā)展,使新的符合于當代審美需求的陶瓷藝術被廣泛應用,陶瓷藝術是一個國際性的概念,其發(fā)展需要相互借鑒與學習,在國際藝術廣泛交流這不僅是對中國精神的倡揚,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11月25日,2017年國際現代陶藝家邀請展將亮相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多位國際陶藝家匯聚江城探討陶瓷藝術。此次受邀參展的共有65位藝術家,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及地區(qū)。
陶藝家合影
湖北文化匯東西南北之長,承楚文化之緒,具有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富有楚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陶瓷藝術樣貌,產生了如大冶唐宋古窯、青山窯、馬口窯等重要窯口。作為中部省份,其具有很強的陶瓷地緣文化特征,在中國陶瓷藝術發(fā)展中獨樹一幟。
來自湖北蘄春的何良法老人是手工制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老這次來武漢參展特意帶了老家蘄春的陶土,坐在一旁的韓國陶藝家金相基向何老要了些蘄春陶土做作品。
何良法
金相基
湖北蘄春管窯鎮(zhèn)的制陶技藝可追溯到洪武二年,是傳統(tǒng)楚陶的發(fā)源地,湖北三大名窯中現今僅存蘄春還在延續(xù)傳統(tǒng)的制陶手法。何老的兒子何建平從小也跟著父親學制陶“我們鎮(zhèn)上祖祖輩輩都靠制陶吃飯,這是我們的主業(yè),現在我們還是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制陶,沒有采用機器生產。”
何老清晨到達陶藝館后一直在工作臺前制陶,摞泥、拉坯,有條不紊,與一旁的韓國陶藝家金相基還不時交流幾句,“韓國的制陶工藝跟我們還是有區(qū)別的,陶土也不一樣,希望他們有時間能去我們官窯鎮(zhèn)看看楚陶的技藝。”
克里斯蒂娜·森泰來自匈牙利,此次參展是第二次來中國,“匈牙利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這兩年陶藝文化交流活動很多,我覺得這次來參展感覺很不錯,之前三周我給中國學生上課,跟他們交流的過程很有趣。”
克里斯蒂娜·森泰作品(中間)
克里斯蒂娜·森泰作品(未完成)
克里斯蒂娜·森泰的陶藝作品飽含匈牙利本土的文化色彩,她表示此次將在自己的作品上上中國釉,“中國的釉和匈牙利的釉用料上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只用透明釉,中國這邊會用有顏色的釉,這一次我想嘗試一下,希望能有不一樣的效果。”
黃美莉
“現在年紀大了嘛,只能用盤條的形式做陶藝了。”今年70歲的黃美莉老師來自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做采訪時她正在創(chuàng)作手中的泥板卷桶,大塊的陶土對于現在的黃老師老說體力上有點吃不消,才用盤條的方式會相對輕松一些,“年輕的時候我住在英國,隔壁鄰居是一位藝術家,我那時候經常去他們家里玩,之后就跟著他學,后來回到香港,也去了很多地方學,到現在做陶有四十多年了。”黃老師告訴我們,跟武漢的緣分從十二年前就開始了,“十二年期我來武漢教學生們雕塑,這一次來感覺這里發(fā)展的很快,設備、環(huán)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池端寬(左)、寄神宗美(右)
池端寬老師已經是第五次來武漢了,除了陶藝上的交流,他對于武漢的發(fā)展速度也表示驚嘆“每次來周圍的高層建筑都會變多,地鐵發(fā)展也很快,我很吃驚。”此次展覽池端寬老師從日本來了自己以前的作品進行展出,“我從日本來了一些作品過來,在這里也會做一些作品進行展出。”
寄神宗美是日本陶藝大師八末一夫的弟子,此次來參展他表示能看見世界各國陶藝家的作品感到很興奮“每件作品都帶有他們本人獨特的個性,平常看不見的制陶技術也能在這里看見,每位陶藝家的藝術表現都非常有趣。”寄神宗美老師告訴我們他們更注重創(chuàng)新,希望在交流、教學的過程中能看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為進一步加強湖北省高校陶瓷專業(yè)教學與社會文化需求的對接,推進教學、研創(chuàng)領域的成果,此次展覽特別邀請了多名著名陶藝家、教授來湖北省高校講學,并舉辦學術交流和作品的交互,逐步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互通互融。此外,展覽在拓展學生藝術視野的同時,著力研究陶瓷藝術專業(yè)的辦學方向,打造符合時代精神的學術空間,全面推進湖北省陶瓷藝術教學與創(chuàng)作觀念的轉變,為當代陶藝提供后續(xù)力量與活力,推動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向世界弘揚當代陶藝語境下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