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青釉堆塑谷倉罐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除西晉得到短暫統(tǒng)一外,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長期陷于分裂和對峙的局面。
西晉青釉印紋雙系壺
但在這一時期,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陶瓷器沒有停滯,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西晉越窯系青釉雙系罐
在距今3000年前的夏商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燒制出了“原始青瓷器”。而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的青瓷器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它的坯體由高嶺土或瓷石等復(fù)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攝氏度的高溫中燒制而成,胎體要求堅硬、致密、細薄而不吸水,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釉面要光潔、順滑、不脫落。
西晉越窯系青釉印紋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基本上擺脫了東漢晚期承襲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藝的傳統(tǒng),具有自己的特點。在成型方法上,除輪制技術(shù)有所提高外,還采用了拍、印、雕、堆和模制等技法。
東晉青釉褐斑羊頭壺
由于瓷器性能優(yōu)于陶器,而且制瓷原料充足,燒制成本相對較低,瓷器逐漸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成為人們?nèi)粘I钭钪饕纳钣镁咧,被廣泛用于餐飲、陳設(shè)、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東晉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三國時,因瓷器剛興起不久,瓷器造型和裝飾基本仍保留著漢代的許多特征,紋飾簡單。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yè)有了很大的進步。兩晉時,金華婺州窯在粗質(zhì)瓷胎上首先應(yīng)用了化妝土,使粗糙的坯體表面變得光滑、整潔,坯體較深的顏色得以覆蓋,釉層外觀顯得美觀、光亮。
越窯系青釉褐斑四系壺
西晉的瓷器以印花為主,主要有弦紋、方格紋、菱形紋、網(wǎng)紋等,并組成條帶狀,裝飾在器物的肩部、腹部。到了西晉后期,青釉瓷上出現(xiàn)了褐色點彩或彩繪的新工藝。
北朝青釉蓮花尊
東晉瓷器印花裝飾減少,多為褐色斑點,主要裝飾在器物的腹、口沿部位。
南朝青釉雞頭壺
南北朝時期,由于受佛教的影響,刻劃蓮花瓣紋開始流行起來。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現(xiàn)了白釉瓷器。南方瓷業(yè)中出現(xiàn)了最早的匣缽燒造,匣缽是瓷器焙燒時置放坯件,并對坯件起保護作用的匣狀窯具。它的封閉性好,提高了瓷器的質(zhì)量;它的承重力強,提高了瓷器的產(chǎn)量,使瓷器的質(zhì)、量大幅度提高。這一時期青瓷發(fā)展到極高水平,為隋唐瓷器“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