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成看柴燒作品
東南網(wǎng)11月13日訊(本網(wǎng)記者 潘賢利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雖然從事柴燒只有5年的時間,但他已是德化柴燒協(xié)會副會長、福建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第六屆理事、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發(fā)展中心會員。他叫李為成,出生在瓷香濃郁的德化縣潯中鎮(zhèn)后所村,父親是個燒窯工,他從小在窯爐邊長大。
一走進李為成的德化陶茶閣陶瓷研究所時,一件件精美、別具特色的產(chǎn)品頗吸引眼球,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分量的證書則說明了李為成這幾年在柴燒方面所獲得的成績。他的作品《禪意茶洗》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古典紅木家具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評比金獎,《裊裊冰煙提梁壺》獲第十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評比金獎,《柴燒西施壺》獲中國國際(北京)陶瓷藝術名家精品展金獎。
記者探訪當日正值出窯,只見經(jīng)過高溫長時間柴燒后的杯子,金屬質(zhì)感很強,呈現(xiàn)藍光、火紋、紫金等多種效果。李為成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這一窯成品率達到80%,算是運氣好了。”
李為成燒制的茶杯,均為手拉坯成型,用刀將表面削成大小均勻的多個平面,再沿著每個平面的邊沿刺上點加以裝飾,形成金光點點的效果。而他用牙簽當筆繪出的美麗山水圖案,自然古樸,別有一番韻味。更令人叫絕的是在壺坯成型后,稍晾干,李為成就用尖銳的石頭捶擊壺身表面,形成不規(guī)則又有立體感的紋理,經(jīng)過高溫柴火燒制后,出窯看到的是一個個猶如龍袍的效果,金光閃閃,富麗堂皇。
剛剛出爐的作品
李為成20年前就在瓷廠里幫忙燒窯,柴窯、電窯都燒過,同時還學做雕塑。他平時負責手拉坯,妻子林雪梅則干些手捏裝飾等精細活兒。夫妻倆要緊鑼密鼓地忙上一兩個月,才能做成一窯的坯體。
燒窯前,李為成和妻子林雪梅會將工作室里拉好的坯體送到了窯口,夫妻倆搬搬抬抬比劃了半天,才確定窯內(nèi)的排板計劃。“裝窯也很講究,因為火的走勢、窯內(nèi)溫度的不同,擺放在哪個位置,怎么擺,都會影響燒制的效果。”李為成說,“要設置好火路,搭配好大小坯體,讓火在窯內(nèi)能夠環(huán)繞流動。”
“單裝窯就要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裝窯完畢,正式點火開始燒窯,這就意味著此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剛開始每15分鐘投一次柴,將窯溫控制在300℃以下,持續(xù)24小時用小火燒制以產(chǎn)生充足的燒煙。爾后為了讓窯溫逐漸升高,投柴間隔時間也要逐步縮短,當窯溫達到600℃以上后持續(xù)燒制10小時。窯溫越高,投柴越頻繁,溫度超過1000℃,繼續(xù)沖高溫的過程更是艱難。”李為成說,特別是夏天窯口溫度炙烤難耐,每投一次柴都令人發(fā)暈,但窯內(nèi)溫度只能升高幾攝氏度,這個時候,窯溫只能升不能降,有時徘徊了10多個小時,窯溫才沖破預定溫度,達到1330℃。100多個小時的燒窯過程,考驗的是燒窯藝人的毅力與膽量。
每當燒窯時,李為成夫妻倆就要進行輪流守窯燒瓷。一到夜里,往往是妻子值守上半夜,丈夫看管下半夜,燒一窯需五天四夜的時間,溫度燒至1350℃左右,每七八分鐘就要補一次柴火,柴火的多少是有講究的,每次添加松木15斤左右,添柴火時窯門也不能開太久,只能20秒左右,一不留神,灶火就可能燒壞整窯瓷器。有時燒窯也要碰運氣,前年就出現(xiàn)過兩次整窯沒燒成,李為成夫妻倆白白守在窯邊120個小時,一下子兩個多月的收入全部泡湯。
對于柴燒窯的前景,李為成說,近年來,德化縣大力發(fā)展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利用月記窯、日記窯等古窯的天然吸引力,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到這里創(chuàng)業(yè)。這說明傳統(tǒng)的柴燒技藝越來越受關注,市場也會越來越好。
富有特色的作品
拉坯
拉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