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侯樣祥
隨著“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fā)——德化白瓷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中國白”成為京城內外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熱點。瓷是我國的重要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的瓷,按顏色可分為青瓷和白瓷,按功能則包括器皿和瓷塑。“中國白”,是人們對德化白瓷的美譽;瓷塑,是“中國白”的代表性藝術創(chuàng)作。然而,創(chuàng)作界、理論界、收藏界似乎對 “中國白”及其藝術創(chuàng)作,仍有不少誤讀和誤解。如何正確解讀“中國白”?
“中國白”,首先是瓷,不是陶。“陶瓷” 雖是合稱,但實際上陶與瓷是兩種不同的物質。陶與瓷的差別多多,主要表現(xiàn)在:材料之別,陶土與瓷土;燒成溫度不同,低溫與高溫;陶常不施釉,瓷施釉;胎體致密度,陶低而瓷高,等等。“中國白”符合上述所有瓷之要素,是典型的瓷。
“雕塑”與“陶瓷”一樣,也是個復合詞。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雕與塑同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來講,雕是指去掉竹木、玉石等“完整”材料上多余的部分以造型,塑則是指將泥土等“非完整”材料通過“堆”等方式進行造型。因此,前者可謂“減法”造型,后者則是“加法”造型。瓷塑,是塑而非雕,是典型的“加法”造型。“中國白”之造型藝術,稱為“白瓷塑”遠比“白瓷雕”精準得多。從這個角度講,在德化瓷塑創(chuàng)作界盛行已久的“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等八大技法,不僅顯得牽強附會,而且已經造成概念混亂,理應予以厘清。
“中國白”的傳統(tǒng)燒造技藝,早在2006年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其他諸多傳統(tǒng)陶瓷燒造技藝一樣,“中國白”的傳統(tǒng)燒造技藝,也可區(qū)分為“燒”之技藝與“造”之技藝。“中國白”在泥胎上完成瓷塑之“造”,柔軟的瓷泥無疑大大降低了其技術難度和技術含量。即是說,僅就瓷塑之“造”而言,“中國白”的技藝特點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中國白”的“燒”之技藝,卻值得大大炫耀,因為它合理地處理好了在高溫燒制下瓷土18%左右的收縮率問題。德化瓷塑題材多樣,泥胎各個部位薄厚嚴重不均勻。因此,能否熟練掌握燒制中的收縮率,是決定“中國白”藝術創(chuàng)作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寫實創(chuàng)作。“中國白”能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正得益于其數千年“燒”之技藝的不斷精進和完善。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玉,不僅被賦予特殊的審美價值,還被神圣化和人格化。“以玉比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都是明證。而一定意義上講,瓷,可以在更大范圍滿足更多國人尤其是普通民眾對玉之審美追求和情懷寄托。這或許正是瓷何以最早被中國人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并得以快速成長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歷史角度論,白瓷要比青瓷晚得多,但是中國瓷“似玉,非玉,而勝于玉”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創(chuàng)造,則是由青瓷和白瓷共同完成的。甚至,白瓷還在一些方面勝過了青瓷。比如,在瓷塑上,白瓷遠比青瓷為美。這是閱讀“中國白”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但凡接觸過高品質“中國白”的人,無論是器皿,還是瓷塑,無不為其瓷質致密、胎釉潔白、如脂似玉、晶瑩剔透的審美境界所感動、所征服。因此, “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不僅是贊美之詞,更是實至名歸的表達。
“中國白”是世人對德化白瓷的美譽,更是德化瓷的靈魂,是德化瓷不能忘的根。從這個角度講,在當下德化白瓷界,頻繁出現(xiàn)的以破壞“中國白”內在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為代價的“艷俗”的瓷上彩繪,不僅是對歷史與審美的嚴重誤讀,而且與“藝術創(chuàng)新”風馬牛不相及。與其不計后果地進行試驗性“嫁接”,不如全面、深入地挖掘“中國白”材料本身所蘊含的巨大藝術表現(xiàn)力,例如如何在單色、淺色材料上最大限度地進行藝術表達。造型藝術材料多多,一般來講,淺色材料比深色材料在藝術表現(xiàn)上更困難;單色材料比多色材料在藝術表達上更困難。單色、淺色的材料,是上天給德化窯出的難題,而德化窯以“中國白”交出完美答卷,它也是成就德化瓷的根本。
題材是藝術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人類千萬年藝術發(fā)展史告訴我們,宗教觀、道德觀、幸福觀、生死觀、自由觀、愛之觀,為藝術創(chuàng)作亙古不變的六大主題。換句話說,從古至今,眾多藝術作品都在試圖闡述人類對這六大主題的看法。無疑,“中國白”的佛教題材藝術創(chuàng)作,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領域都是鶴立雞群的,其歷史之長、品種之多、質量之優(yōu)、水平之高、影響之大,已令景德鎮(zhèn)等所有產瓷區(qū)自嘆弗如。“中國白”早已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加入浩浩蕩蕩的探索人類根本人文問題的藝術隊伍,并由此確立自身在陶瓷藝術史上獨特的地位。在這次展覽中,“中國白”提出了“再出發(fā)”的概念。本人認為,無論是立足于文明交流,還是基于藝術創(chuàng)新,“中國白”一定要在尊重材料和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再出發(fā)”,在題材和造型上下番大功夫。因為世界并不只有佛教,因為“中國白”的造型水平整體與世界一流創(chuàng)作還有較大差距。歷史與現(xiàn)實都對 “中國白”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
毋庸置疑,正是憑著中國文化意蘊十足的審美個性,德化白瓷在陶瓷史中成為中國單色釉瓷器中的佼佼者,“中國白”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寫下輝煌篇章。無論是藝術創(chuàng)造,還是文化傳播,都需要扎根民族傳統(tǒng)和立足時代精神的精彩表達。“中國白”的學術意義、“再出發(fā)”的能量源,或許正在于此。
。ㄞD載于2017年8月27日人民日報12版“美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