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古陶瓷鑒賞會探訪新會官沖窯遺址
建議打造遺址公園
專家在新會博物館鑒賞官沖窯出土文物。
日前,新加坡文物專家林亦秋帶領新加坡古陶瓷鑒賞會一行來到新會,實地探訪位于古井鎮(zhèn)官沖村碗碟山的新會官沖窯遺址。專家們與新會區(qū)文物研究者交流,并到新會博物館鑒賞出土的官沖窯文物。在“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林亦秋等人此行意義重大,以官沖窯為紐帶,新加坡、印尼等地與新會的友好交流再次加深,新會進入“一帶一路”朋友圈。
官沖窯見證“海絲”歷史
1957年4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新會古井鎮(zhèn)官沖村發(fā)現(xiàn)了官沖窯址。自此,官沖窯研究工作正式開始。官沖窯是唐代至北宋時期的窯址,目前,新會區(qū)文物部門在官沖村碗碟山發(fā)掘窯爐遺跡5座,出土以碗、盤、罐、壺、盆為主,其中的青釉大罐最為引人關注。新加坡文物專家林亦秋三次到訪新會也都是為了它。
說起官沖窯青釉大罐,也許大家還不太熟悉,但說到1998年在印尼發(fā)現(xiàn)的千年沉船“黑石號”,大家應該有印象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講到,沉船“黑石號”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而官沖窯,與“黑石號”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
本次考察并不是林亦秋第一次到訪新會。2014年11月,林亦秋就專程來到新會,解開了關于“黑石號”出土文物的未解之謎。林亦秋作為最早接觸到“黑石號”出土瓷器的專家學者,為這批器物做了鑒定,但唯有300多件青瓷,難以判斷它們的出處來歷。通過不斷翻閱文獻資料,林亦秋終于找到了線索,這些線索都指向了一個地方——新會。在新會,“黑石號”考古工作有了新進展。經(jīng)過鑒定,那一批青瓷正是出產(chǎn)于新會的官沖窯。
自此,新會官沖窯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的古陶瓷界開始小有名氣。據(jù)林亦秋介紹,新會官沖窯主要出產(chǎn)外銷瓷。青釉大罐又稱“大瓦缸”,多用來裝放其他瓷器,起保護作用。青釉大罐跟隨船隊漂洋過海,里面裝著的瓷器被賣出,這些“大瓦缸”則隨著貿(mào)易流入多國民間。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有不少古陶瓷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大罐都是從民間收集而來。原來,古時候,老百姓喜歡買這些實用性強、價格相對便宜的“大瓦缸”用來裝谷物、酒水等。
打造遺址公園,更好地保護開發(fā)
這一次來到新會官沖窯,林亦秋一行得知官沖窯遺址已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感到非常欣慰。在現(xiàn)場,大家爭相與今年初新建的官沖窯址石碑合影留念。但看到官沖窯的現(xiàn)狀,林亦秋一行也表示擔憂。
林亦秋指出,官沖窯十分需要系統(tǒng)的保護和科學的開發(fā)。“官沖窯址隱藏在鄉(xiāng)村野外,處于露天狀態(tài),旁邊就是魚塘農(nóng)舍。隨著時間的推移,窯址不可避免地會被侵蝕。眼睜睜看著這么珍貴的文物遺跡漸漸消逝,讓人很焦急,很不是滋味。”林亦秋表示。
結合新會官沖窯的地理環(huán)境和現(xiàn)狀,林亦秋提出,可以在官沖窯原址上建造一個遺址公園,公園可兼?zhèn)湔故尽⒔逃、保護、休閑、游玩、考古體驗等功能,一舉多得。
新會博物館副館長林文斌研究新會官沖窯已經(jīng)20多年,他深感官沖窯址保護的急迫性。“官沖窯遺址,歷史價值非凡,雖說官沖窯產(chǎn)出的大多為外銷瓷,它的印記多在海外,但官沖窯遺址是根,它是新會區(qū)乃至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有力佐證。因為研究官沖窯,我們與不少國外古陶瓷研究者、愛好者取得了聯(lián)系,他們都希望來新會尋根。這是很好的對外交流的機會,是新會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渠道。”林文斌告訴記者。
他表示,打造新會官沖窯遺址公園、建設博物館的想法,自己一直都有,官沖窯潛力巨大,在保護的前提下結合旅游發(fā)展也將大有作為。“官沖窯臨近宋元崖門海戰(zhàn)文化旅游區(qū)、楊太后陵,可以嘗試抱團發(fā)展,實現(xiàn)唐宋文化一體化,打造唐宋文化旅游體驗區(qū)。”林文斌說,他們將從宣傳做起,希望通過專題展覽、遺址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提高新會官沖窯在當?shù)氐闹群陀绊懥Γ尭嗳岁P注官沖窯的保護開發(fā)工作,舉全社會之力,做好這件事。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鐘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