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在中國陶瓷的門類中是較為“年輕”的一員,目前最早的刻瓷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乾隆年間在宋代汝窯“洗”上雕刻的刻瓷作品。但刻瓷的市場認知度并不高,其價值被嚴重低估,尤其是釉雕工藝作品。
黃萍《荷和美美》
最早的刻瓷藝術由于受工具的局限,技法比較單一,只有傳統(tǒng)的線刻工藝。如今通過藝術家們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進,逐步發(fā)展形成了點刻、線刻、面刻和釉雕四種工藝。前三者的共通之處在于都需要敷色以顯形,釉雕工藝則不然,它無需敷色,而是巧妙地利用深色瓷器釉面上釉面層與白色胎體的色差,使用合金刀具分層雕刻出豐富、細膩的層次來表現(xiàn)立體形象,相較于傳統(tǒng)工藝有了很大的突破。
金彩剔雕龍穿牡丹爆竹瓶
釉雕工藝復雜、創(chuàng)作難度大、制作周期長,對選材和創(chuàng)作者雕刻技藝的要求也就極高。它的創(chuàng)作往往要比其他工藝雕刻多花費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時間和精力。
就陶瓷藏品而言,工藝和藝術效果方面都決定了釉雕作品的收藏價值會越來越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