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蕙茹
|
展覽展出的漆板畫
“帝國瓷器廠”制造的卷心菜器皿系列
正在成都博物館舉辦的“帝國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特展”,不僅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俄羅斯的文化平臺,而且從這些文物中,我們也能夠捕捉到一些歷史信息,從而對這個毗鄰的大國做一點更深入的解讀。
成博相關專家昨日向記者介紹,中俄兩國間是充滿生命力的長遠關系,回溯至夏宮,“中國情結”已然是一種潮流。締造者彼得大帝熱衷于歐洲文化,彼時的歐洲,“中國熱”已經持續(xù)了很長時間,這給緊跟歐洲流行的羅曼諾夫王朝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從展出的文物中,可見一斑,F在,俄羅斯是“一帶一路”大戰(zhàn)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更多地交換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源。
茶葉 占中俄貿易很大比重
17世紀中葉以后,中俄建立直接貿易關系,一條起于北京,直抵圣彼得堡的貿易通道得以開辟。這條通道的北線經蒙古高原,自貝加爾湖西向,走的恰是草原絲綢之路故徑。而另一條支線則以新疆為中轉,大量來自中亞的商人從這里把中國的貨物販運到莫斯科乃至圣彼得堡,其中也有不少俄羅斯商人的身影。來自中國的貴重商品有:生絲和絲織品、皮棉和棉制品、茶葉、瓷器,以及嵌螺鈿的器具、甘蔗、煙草、大黃、麝香等。
來自中國的茶葉其實在中俄貿易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當時俄羅斯商隊帶到歐洲的白毫茶被稱為商隊茶,在上流社會享有盛譽。在“帝國夏宮”展的展廳里,有一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女兒、大公主奧莉加·尼古拉耶芙娜的茶具。這是她昂貴嫁妝中的一部分,由大茶壺、小茶壺、糖罐、奶油壺等組成。純銀鍍金,采用了鏤刻、雕刻等裝飾,典雅精美。至于存放茶葉的器皿,也是格外奢華。展出的茶葉盒是木制的,中間有黃銅鍍金浮雕飾物“Thé”,是法語“茶”的意思。因為茶葉對水分和氣味敏感,因此都會用專門的盒子保存。而由于其價格不菲,所以盒子還會上鎖,鑰匙由女主人保管。
瓷器 夏宮有“中國風”瓷器單間
1744年,癡迷于瓷器的伊麗莎白女皇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俄羅斯帝國瓷器廠,這是歐洲最古老的瓷器廠之一。在之后的日子里,它為皇室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并充分結合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制作出了極具藝術價值的器具。
現在展廳里展出的一套宴會用器皿,就是由帝國瓷器廠負責制造的,該套器皿一直用到20世紀早期。圖案源自法國皇家瓷器的制造中心,名為feuilles de choux(卷心菜葉),因形似卷心菜葉子,故而名為卷心菜器皿系列。夏季,整個皇室從圣彼得堡搬入彼得夏宮,這套顏色清爽的器皿也隨之擺上了桌臺。
出于對中國藝術的喜愛,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重新裝修了大宮殿內兩個名為“瓷器閣”的房間。房間內部按照他們理解的中國風格來裝飾,靠著墻壁擺放了許多來自中國的雕漆圍屏,用以展示收集到的各種珍貴的中國藏品。一幅展出的油畫畫的就是“瓷器閣”,仔細去看,能發(fā)現房間中不少的“中國元素”呢!
文化 遙想“詩與遠方”
本次展覽中,有三幅漆板畫尤其引人注目。與彼得夏宮金碧輝煌的巴洛克風格不同,這三幅畫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樣式。畫作整體以黑色為背景,用金色和銀色模仿漆板畫,描繪的內容正是他們所想象的中國絲綢織制的場景。盡管與真實的中國絲織作坊不盡相同,但卻證明當時的俄國,不僅對中國絲綢十分喜愛,對其制作工藝甚至是織工們的日常生活也有著相當的興趣。
羅曼諾夫王朝時期,隨著中俄聯系的加強,文化領域的交流也迅速發(fā)展。根據《恰克圖條約》,俄羅斯定期派留學生來北京學習滿漢文和中國文化,其中不乏如比丘休、瓦西里耶夫、卡法羅夫等一流的漢學學者。商業(yè)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需求,文化的深入又促進了商業(yè)的進一步增長,藥用的大黃、作為香料的八角茴香、產自南京的白棉布、四川的煙草以及樣式別致的珠寶和金銀器皿等等,這些都成為羅曼諾夫王朝廣受歡迎的中國商品,中國文化隨著一件件商品、一本本書籍潛移默化地進入俄國人的視野。
本報記者 陳蕙茹 成都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