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張宏亮幾乎對每一件砂器成品都要細細擦拭。

2.張宏亮使用瓷器廢品對新廠房進行了裝修,成為一件“大工藝品”。

3.選料是砂器制作的第一關。

4.張宏亮和師傅們現場進行交流制作。

5.“點彩”是張宏亮的拿手絕活。

6.全神貫注工作中的張文亮。

7.精雕細刻。

8.張家歷經滄桑的砂器老窯。
自上古時期“偶燒野獸,于火中得硬泥,遂悟制陶之理”的寧封制陶傳說始,華夏民族悠遠綿長的歷史里,陶瓷技藝始終占據著重要一席。不但最初的炊具和餐具由此得來,造成了中國烹飪技術第一次質的飛躍,進而引發(fā)了“禮”——“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直到今天的相當長時間內,英文中的中國(CHINA)還和瓷器(china)有著扯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在“中國刻花瓷之鄉(xiāng)”的陽泉市平定縣,45歲的張宏亮和哥哥張文亮,就因此而遠近聞名。
師從已過世的父親,也是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刻花瓷代表性杰出傳承人張聰,兄弟倆一個眷戀刻花瓷,一個癡迷砂器,沉醉于陶瓷的世界樂此不疲。歷經近20年的淬礪,如今的他們已是花開兩枝,交相輝映,雙雙捧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牌匾:陶瓷燒制技藝(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陶瓷燒制技藝(平定砂器制作技藝)。
與父親張聰一樣,張文亮、張宏亮兄弟同為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一家兩門三大師”的傳奇,讓張家所在的平定縣冠山鎮(zhèn)冠莊村,在三晉大地上也變得熠熠生輝。這里有全國唯一的砂器博物館,弟弟張宏亮正在協助政府申報平定縣“砂器之鄉(xiāng)”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