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快記者黃惠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陶瓷文化與茶文化自古以來都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兩者相得益彰,互相提高了彼此的文化品位。茶在陶瓷的裝飾包裹下更有一股古韻與意境,而陶瓷有了茶的填充倍顯豐滿,韻味十足。
上周末,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易薈當代茶道藝術館主辦的易薈“觸物·成器”吳昊宇陶瓷藝術展現場展出了兩百余件手作陶瓷,用不同風格的陶瓷作品生動的說明了茶與器的相互聯系。與此同時,展出現場也吸引來無數陶瓷愛好者前來觀展。
茶器之緣,多了一份質樸與意境
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器顏色的關系。作為器皿,陶瓷茶器為了茶而生,同時也很好地襯托了茶。
說到陶器,大家都知道紫砂,其實除了紫砂,其他材質的陶瓷杯也同樣可以作為喝茶的佳器。
“紫砂杯與一般的陶瓷杯的區(qū)別在于,所用的陶土不同。其次,一個是上釉了,一個是沒上釉,但這并不意味著用一般的陶瓷杯飲茶就飲不出紫砂杯的效果。”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主任、副教授吳昊宇坦言道,從杯子的透氣性來說,有人可能會認為不上釉的紫砂杯更透氣,更利于茶香的釋放,但上了釉的普通陶瓷杯因為陶土里含有一些雜質,在煅燒過程中也會使杯子產生一些細孔,增加杯子的透氣性。
據稱,用陶瓷杯喝茶更能體現茶葉本質的味道,因為陶瓷是最接近自然的事物之一,取之于泥土,與茶葉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藝術家對作品的理解不同,因此做出了不同的陶瓷作品,有的陶瓷作品是厚杯,有的陶瓷作品是薄杯,而此番吳昊宇展出的大部分陶瓷作品就是以薄為特色。
“把陶瓷做薄就是為了讓使用它的人更加的尊重它,讓使用者很自然的用心去呵護他,輕拿輕放,這也充分的體現了喝茶這一優(yōu)雅的行為。”吳昊宇坦言,茶器是盛茶之物品,它的造型可以很巧妙的約束人的行為。
據了解,在我省,也有陶瓷藝術喜歡將陶瓷杯做薄,甚至做到蛋殼薄度,約為一毫米以下,堪稱無二作品。
賞陶瓷,看其形,觀其釉
然而,如何去鑒賞一副陶瓷作品?
“形為陶之骨,釉為陶之膚。”吳昊宇介紹說,陶瓷杯的造型是它的表情,而釉是它的皮膚,鑒賞陶瓷作品可以先從外形著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觀。其次是看釉色。
也許有人會問,怎樣的一種造型,或者釉色是最特別?對此,吳昊宇表示,各花入各眼,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有時候藝術家為了表現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將茶器做得不那么平整,讓人有一種凹凸有致的美感。
以吳昊宇的“四季茶器”為例,其造型與《易經》中對應的是生長收藏之間的關系交相呼應。如,春款,造型如婷婷玉立,有生發(fā)之意;夏款,造型上是這四款中最高的,壺口較春款大了許多,有成長之意,充滿張力;秋款,造型飽滿寓意豐收,壺口較夏款略有縮小,聚氣而收斂;冬款,造型上重心向下,氣藏于壺中下部,壺口較秋款更為縮小,利于藏。
“藝術創(chuàng)作不應該留戀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或者思維方式,應該大膽的拋棄,去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語言。”吳昊宇坦言道所有的藝術都是在表達看不見的事物,尤其是視覺藝術。視覺藝術通常需要通過眼睛觀察事物,不斷的積累獲取了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藝術家需要思考的是語言的轉換,即把所見的事物轉換成一種無形的內心感受,最后通過視覺藝術形式將其固化。如果藝術是有形,那么一定是工藝美術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