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云檣臨鳳浦,五洲商旅匯神州”,融身黃埔,定睛眼前這座牌坊上的對聯(lián),猶望開辟于15世紀末廣州地帶的空前繁盛新航路。7月7日,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下的陶瓷文化產業(yè)調研團抵達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之一的廣州,進行陶源火炬的又一輪接力。
在黃埔古港遺址,港口老榕樹下,廣州站點隊員代表朱曉君從上一站(贛州)隊員李麟海手中接過陶源火炬。朱曉君表示,作為廣州站的火炬手深感榮幸,自己還帶來白坯瓷盤,在現場進行手繪素盤,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詮釋“四個全面”的精神內涵。
實踐隊一行來到黃埔古村,經過“海傍東約”牌坊,走進粵海第一關紀念館,了解到清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十三行貿易最大宗商品是茶葉、瓷器和絲綢。成員們飽覽了許多當時出口的廣彩瓷器。當地居民黃銘老先生是紀念館的常客,他告訴大家,絲綢之路上的茶葉,是海運貿易中利潤極高的商品,按克計算重量,那時候在歐洲市場很受歡迎。比如說在歐洲各國,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上流社會聚會都是以飲用中國的茶作為時尚和尊貴的象征。而茶飲必須配中國瓷具才顯得地道,因此茶葉的出口帶動了瓷器的出口,而這些瓷器,多為現在大家看到的廣彩瓷器。
在哥德堡號紀念雕塑前,實踐隊員們分發(fā)“四個全面”、“一帶一路”調查問卷和宣講單,向周圍群眾解說“四個全面”相關內容、普及絲路陶研文化。
為探源歷代陶瓷的“土火之藝”,7月8日,實踐隊一行來到廣東省博物館。在解說員的引領下,察今知古:瓷之國度——CHINA(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制造和使用陶器,成熟的青釉瓷器燒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經過歷代的逐步發(fā)展,明清時期,我國陶瓷業(yè)發(fā)展到了巔峰階段,通過觀覽館藏的石灣陶器,也能得知至少在唐代,我國已經開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后日益發(fā)展,長久不衰,從東海到南海通向各大洲的各條航線,無不見證了這一輝煌,因此這些海外貿易通道也被稱為“陶瓷之路”。(羅文文 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