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15世紀)廳堂中立式瓶花
□文/黃永川 劉麗琴 中國古代“插花”是什么樣的?又有著怎樣的寓意和講究?
元代(13世紀)瓶花
清代康熙豇豆紅瓷柳葉瓶
近日,“瓶盆風華——明清故宮花器特展”在臺北故宮展出,展出的花器和插花驚艷眾人,引得贊聲一片。據(jù)悉,此次展覽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zhì)花器為重點,分“盆景器”和“插花器”兩單元,呈現(xiàn)了中國古代插花的驚人之美——
先秦:互贈花束已成風尚
宋朝插花:以花影人 表達內(nèi)心世界
所謂花器,通常包括“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二者既可以單獨擺設成景,也可以多件一起排列作為裝飾。
愛美之心,不分古今,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喜愛插花之美。據(jù)介紹,插花是一種文化,中國古代插花與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觀念、藝術手法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先秦時代中國民間就有男女互贈花束以表達思念的風尚!对娊(jīng)》中有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南史》中也記載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這里記述的是公元5世紀的事。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詩:“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可見,此時插花已不僅僅用于佛前供侍。
至唐朝,花藝也蓬勃發(fā)展,進入黃金時代。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愛花,處處呈現(xiàn)一派爭奇斗艷的盛況,插花已深植于民眾日常生活,舉國有以花會友、寄情花木之風。史料《清異錄》中最早記載了當時插花展覽的盛況。與此同時,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剎、尋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至宋朝,插花盛于民間,尤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來表達內(nèi)心世界。在中國文人的眼中,花經(jīng);骰钌娜,成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托。宋朝有一首詠海棠的詩:“海棠脈脈要詩催,日暮紫錦無數(shù)開”,意思是說海棠半舒半卷,脈脈含情,非要詩人吟出好詩來,否則就不肯開放。這里,海棠分明變成了一個多情而嬌媚的女郎。面對如此佳人,文人們自然會希望她能常伴自己左右,可是“我見不忍折”,誰會舍得攀折如此美麗的花呢?想來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連根帶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梢财行┪娜瞬活欉@些,硬是“折入文窗紗并綠,剪刀攜得麗人情”。在這折、剪的過程中,文人們把自己的情感、寄托表現(xiàn)出來。倘若沒有這“折”、“剪”,又哪來今天的插花呢?
明清插花:更重文人雅趣
愛“天然”忌“雕飾”
歷元至明,中國插花漸漸脫離了民間,而更多的成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經(jīng)過他們的繼承與發(fā)揚,一批插花專著問世,如明代張謙德著《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在技藝和理論上走向了成熟。
中國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物我本屬一體,因而崇尚自然,將自然作為心靈的寄托和歸依,由此也形成了中國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題——遣懷,即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在中國式的插花中,與遣懷這一主題相應,宋時出現(xiàn)了理念花,用名貴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蘭、竹、菊、杉、柏、水仙”等,表達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愿望和抱負。但“理念花”只是注重品格昭示,卻無法傳遞文人更復雜微妙的心境和情感,于是元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心象花”、“自由花”等,花材運用更廣泛自由,主題也多是抒發(fā)個人心態(tài)和情趣。
中國人崇尚自然,將自然作為心靈寄托和歸依是其表現(xiàn)的一方面,其表現(xiàn)的另一方面在于對自然純樸的推崇,愛“天然”而忌“雕飾”,這使得中國插花無論是“理念花”還是“心象花”等都具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色,就是每一支花的自然形態(tài)都得以充分舒展和體現(xiàn),這同時也造就了中國式插花用花量少的特點,雖不至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但確是力圖通過疏密、虛實的巧妙安排,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
清末以后,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中國插花逐漸沉淪,傳統(tǒng)插花幾乎瀕臨絕跡,中國大陸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步復蘇。而日本使者從唐朝將“佛前供花”帶回國,并將其逐步發(fā)揚光大,形成其特有的花道。
清代金葉玉卉水仙盆景
“盆景”: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
明清花器:呈現(xiàn)古雅華麗之美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tǒng)花器材質(zhì)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此次展覽,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zhì)花器為重點。其中,“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里,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意為大地,依觀想來塑造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院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游,饒富意味。
插花,則是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里,欣賞花木姿態(tài)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于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于大廳的“堂花”,須大型花器展現(xiàn)富麗花材;擺置于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致,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jīng)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nèi)膽,或制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jié)合其他質(zhì)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zhuǎn)意,呈現(xiàn)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愿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制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xiàn)出古雅華麗的品位。
1872年的老照片里擺有插花
從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盆景來看,明代的瓷質(zhì)盆景以青花、五彩、單色釉者居多。而從當時的繪畫作品中,還可以看到鈞窯花盆作品,紅藍粉紫駁雜流宕,形成美妙的視覺享受。而清代初期的盆景則多以青花、五彩為主,釉彩精良,彩繪花鳥、山水,均精妙如畫。慈禧太后喜愛的花器,具有“大雅齋”及“體和殿制”款,常繪制田園花卉與吉祥紋飾,別具特色。到了清朝晚期,民窯瓷器開始大量擁入宮中,除一些象征著吉祥喜慶的紋飾之外,還有一些當時流行的人物、花鳥紋飾。明清時期插花器皿以瓶為主,常附金屬內(nèi)膽。當春冬時節(jié)水易結(jié)凍,以內(nèi)膽隔離水與瓶,可防止瓶器崩裂。內(nèi)膽蓋面鏤空,間隙用以固定花葉枝腳;清雍正年間造辦處《活計檔》所載,有膽蓋鏤圓形孔的“蓮蓬式內(nèi)膽”。有連蝙蝠、連螭龍等紋飾的“冰冽式內(nèi)膽”等。通過繪畫及帶有內(nèi)膽的插花器皿,可觀察明、清兩代瓶花的形式及花器的選擇;而各種古代銅器、玉器用途的改變,仿古定、汝、官、哥窯及琺瑯等花器的制作,可欣賞明清兩代皇室生活的風雅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