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明清外銷瓷展覽大廳。
圖② 乾隆琺瑯彩愛爾蘭舞伴盤。
圖③ 雍正粉彩料彩描金開光人物大盤。
圖④ 明清外銷瓷收藏家吳培先生在布魯塞爾家中。
嚴恒元攝
背 景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曾有上億件瓷器被運往歐洲,其晶瑩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吸引了歐洲上流社會的關注,西方宮廷貴族競相收藏,視若拱璧。明清外銷瓷在中國瓷器燒造史和陶瓷貿易史上,有著獨特的風格、獨特的影響和獨特的地位。不僅曾風靡歐美,如今在全球各大拍賣行也占有一席之地,許多著名博物館也將其收納展覽,眾多學者將研究中國明清外銷瓷作為畢生的事業(yè)。
2014年11月18日,比利時籍華人吳培創(chuàng)辦的“明清外銷瓷展覽館”在江蘇如皋對外開放,1000多件精美的明清外銷瓷器重回國人視線。這次展覽不僅填補了國內外銷瓷研究領域的空白,也是吳培先生實現“文物回歸夢”的重要見證。
一
在吳培看來,喜歡收藏外銷瓷,與他的家庭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父親和外公都是瓷器愛好者,江蘇如皋老家中收藏了不少瓷器,他從小就對瓷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93年,37歲的吳培告別家鄉(xiāng),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伊夫卡大學學習管理專業(yè),周末一有空就扎進當地的舊貨市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件中國古瓷,很想把它買下來,但因手頭拮據,又不能確定這件瓷器的真假,就從不同角度把它拍成照片,沖洗出來再標上高度尺寸、品相及價格等信息,寄回國內請古瓷專家鑒定。一來一去20多天,國內專家將這件瓷器鑒定為“綠釉鳳紋粉彩小花觚”,屬于晚清時期作品。吳培接到國內專家的鑒定后,立即借錢將這件瓷器買下。國內專家的鑒定,吳培對自己的鑒別眼光有了更大的信心,更為堅定地走上了收藏之路。吳培承認,“綠釉鳳紋粉彩小花觚”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使他與明清外銷瓷結下不解之緣。
1996年,吳培與妻子在布魯塞爾開了一家中餐館,妻子希望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餐館中去,他卻依然改變不了收藏的愛好。吳培風趣地說,多數家庭是夫唱婦隨,但他收藏瓷器卻更像“孤軍奮戰(zhàn)”。為此,他不得不偷偷地挖自家“墻腳”——出去為餐館采購菜肉原料,花了1000比利時法郎,回來虛報1300比利時法郎,多余的錢就積累下來,用來購買收藏瓷器。他不遺余力地收藏,只是想把這些精美的瓷器物品找回來。
隨著時間推移,吳培夫婦的餐館越做越紅火,他收藏外銷瓷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收藏之路也越走越寬。吳培說:“收藏是一種對歷史、對藝術的獨特體驗,更何況,我還帶著文物回流的心愿。”有一次,吳培在英國一家拍賣行看中一件《雍正內粉彩外胭脂紅釉花卉紋盤》,不料有人與他叫價,底價800歐元的紋盤,被“抬”到1萬多歐元,但最終還是讓他咬著牙拍到手。吳培在拍得心儀之物后感慨:“真心喜愛一件瓷器,就不必計較代價。”
有一次,吳培在一位比利時收藏朋友家中發(fā)現了一套十八羅漢瓷器,十分喜愛,當即表示愿意出價10萬歐元購買。但這位比利時收藏家卻不愿轉賣給他。吳培并沒有因此放棄,而是經常登門拜訪這位收藏家,與他一起參加古玩拍賣活動和共同探討研究明清外銷瓷。隨著彼此的了解和友情不斷加深,吳培對明清外銷瓷的廣博知識和收藏明清外銷瓷的執(zhí)著精神,深深打動了這位收藏家朋友。4年后的某一天,這位收藏家將吳培叫到自己家中,提出愿以1萬歐元的價格將十八羅漢轉賣給他。這位收藏家表示,他年事已高,太太已經癌癥晚期,子女不想繼承他的收藏事業(yè)。鑒于吳培對十八羅漢特別喜歡,所以希望將十八羅漢低價轉讓給他,讓這套中國瓷器收藏品有一個好的歸屬。在送別其收藏了近半個世紀的十八羅漢時,這位老先生老淚縱橫。吳培說,這位比利時收藏朋友其實并不差錢。他以如此低的價格將十八羅漢轉讓給他,是對他收藏明清外銷瓷的認可。吳培認為,收藏講究一個緣分,人與人是緣分,人與物也是緣分。有些瓷器幾百年前就生產出來了,能在他手上收藏一段時間,就是一個緣分。
二
20多年來,吳培走遍了歐洲各國的大小古玩市場,也參加過大小數百場拍賣會,但要說購買最恰逢其時的,還要數一件乾隆年間的“粉彩八角人物花卉盤”。這是吳培在比利時舊貨市場上“撿漏”時購得的。吳培告訴記者,西歐各國幾乎都有舉辦舊貨市場的風俗習慣。有些城市或社區(qū)每年都在固定的周末有舊貨市場,當地居民把家里不用或不常用的物品拿到舊貨市場出售,價格非常低廉。他當時在布魯塞爾的一家舊貨市場發(fā)現了這件“粉彩八角人物花卉盤”,對方將其作為廢品出售,只要價10歐元,他覺得價格實在太便宜就買下了。買回后一查詢,國內同類收藏品報價高達1.5萬元人民幣(6.1870, -0.0085, -0.14%)。據說,吳培剛到比利時通過這種“撿漏”方式在舊貨市場上淘得的寶貝還真不少。不過,近些年來,隨著赴歐國人增多和網上信息暢通,通過“撿漏”方式在舊貨市場上“淘寶”的機會越來越少,難度越來越大。如今,吳培已經將收藏外銷瓷的精力放在正規(guī)的古玩收藏市場和私人收藏館。
中國官窯瓷的精湛工藝有口皆碑,但吳培對收藏外銷瓷情有獨鐘。吳培認為,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外銷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的學術價值。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表達的文化內涵、反映的豐富信息來講,官窯瓷無法與外銷瓷相比。明清外銷瓷內容豐富,有些外銷瓷甚至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從工藝上看,精美度不亞于官窯瓷。他所收藏的“乾隆粉彩外國人物故事盤”就是一件精品,繪圖精美,故事源自荷馬創(chuàng)作的希臘神話,眾多人物神形兼?zhèn)洌y飾亦有多種變化,主題則用紫粉紅彩來描繪,這在訂燒瓷器中十分罕見。
記者在吳培布魯塞爾家中收藏的外銷瓷中發(fā)現,有些外銷瓷被鑲嵌上了貴金屬,有些外銷瓷則在原有圖案上加彩繪畫。吳培解釋說,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歐洲人為使中國瓷器更適合其欣賞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國人比較喜歡淡雅色調,而歐洲人喜歡濃烈色彩;中國人繪畫講究意境,喜用抽象筆墨,歐洲人繪畫則追求寫實。不同的審美取向,使得歐洲人將部分中國外銷瓷作了“加工”,繪制上他們感興趣的圖案。
吳培認為,中國外銷瓷以前曾從中國走向世界,如今又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而重歸故里。有關專家預測,無論在未來的全球瓷器收藏市場上,還是在古代陶瓷的學術探討上,外銷瓷都有可能成為新的明星。
三
22年來,吳培不斷輾轉于歐洲各國的古玩拍賣行或私人收藏館,歷盡艱辛陸續(xù)收藏了4000多件外銷瓷。到了2005年,他收集到的外銷瓷已經擺滿家里的整個地下室。
一路走來,吳培只為圓自己心中的“文物回歸夢”。他漸漸發(fā)現這些“曾經征服世界”的中國明清外銷瓷雖深受外國人欣賞和收藏,但卻很少被中國人所熟知。
吳培說,“在國外,中國外銷瓷不光用于陳列,有些甚至就是日常用品。”他心里五味雜陳:明明是產自中國的瓷器,在國內卻鮮見芳蹤。吳培發(fā)現,相較于國外對中國外銷瓷成熟的研究,國內學術界、收藏界長期以來對外銷瓷重視程度不夠,研究和認知都比較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國內缺少明清外銷瓷標本,因而涉足研究者較少。
為實現自己的“文物回歸夢”和擴大外銷瓷在中國的影響,吳培決定帶一部分明清外銷瓷藏品回到中國,以期創(chuàng)辦一家外銷瓷博物館。經過多方奔走聯絡,吳培最終在老家江蘇如皋的市博物館內找到了400多平方米的展廳作為“明清外銷瓷展覽館”的地點。吳培表示,外銷瓷屬于中國,必須還把它們帶回祖國。他挑選出1000多件外銷瓷精品創(chuàng)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這是這些外銷瓷最好的歸宿,也是他作為海外游子獻給家鄉(xiāng)最好的禮物。吳培希望借助在國內創(chuàng)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的機會提升國內民眾對于明清外銷瓷的了解認識,促進國內對明清外銷瓷的研究。
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對吳培創(chuàng)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贊不絕口。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浦生表示,他與吳培相識于2005年,10年來見證了吳培潛心收藏外銷瓷的歷程。外銷瓷既保留了中國陶瓷彩繪藝術的傳統(tǒng),又吸取了歐美藝術精華,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中國外銷瓷應成為中國陶瓷研究的重大課題。外銷瓷展覽館的落成,不僅實現了海外的文物回歸,更填補了國內外銷瓷研究領域的空白,給文物收藏界研究探討外銷瓷的發(fā)展歷史、制作工藝與藝術成就打通了一條便道。南京博物館前館長徐湖平說,吳培經過20多年的奮斗,將數千件外銷瓷藏品帶回中國,帶回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一舉動的確很了不起。
面對贊譽,吳培很謙虛:“以一己之力其實做得很少。”吳培希望能夠給外銷瓷器的研究做好榜樣,之后的道路他會繼續(xù)以“瓷”為生,以“瓷”造福。為此,他計劃在比利時創(chuàng)辦自己的中國外銷瓷收藏會所,以廣交歐洲各國的中國外銷瓷收藏愛好者,擴大中國外銷瓷收藏來源。(經濟日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嚴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