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通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腹深12厘米。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此壺設(shè)計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時需將壺倒置而得名。通體施青釉。裝飾技法有刻劃、堆貼等,堆貼子母獅生動形象,刻花纏枝牡丹紋有浮雕感,線條流暢,為五代時耀州窯的產(chǎn)品。
耀州窯唐代開始燒造青瓷,五代時期受到南方浙江越窯的影響,主燒青瓷,且青瓷質(zhì)量比唐代明顯提高,五代時期是耀州窯青瓷的成熟期,此壺為五代耀州窯瓷器中罕見的珍品,新穎別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刻劃紋飾、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猶如鬼斧神工之作,保存完整。
參考文獻(xiàn):
馬自樹主編:《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