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唐山陶瓷產業(yè)的發(fā)展,彰顯唐山陶瓷魅力的藝術陶瓷應運而生,如今已成為唐山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的重要一支。
在唐山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中心大師園,張慧峰、史艷華夫婦的曜變天目釉藝術瓷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曜變天目釉是南宋時期陶瓷藝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種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鐵系結晶,其燒制技術被稱為“神技”。失傳數百年后,我市著名陶瓷專家張玉春歷經十幾年的探索、研究,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首創(chuàng)了“鐵紅金圈釉陶瓷”作品,經國家科委鑒定具有曜變天目釉的顯著特征。2001年,張玉春老先生的兒子張慧峰、兒媳史艷華在傳承父輩技藝的基礎上,刻苦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又開發(fā)成功金星、荔枝紅等作品并多次在全國大賽榮獲金獎。
而用唐山骨瓷燒制瓷板必須突破變形和坯體炸裂這兩道關,同樣需要嚴格的爐溫和燒制時間的控制。擁有20年歷史的唐山泰普藝術瓷公司將在本屆陶博會上展示的超薄雙面瓷板畫,則超越了景德鎮(zhèn)瓷板燒制技術。據唐山泰普藝術瓷公司張春蒲介紹,泰普陶瓷燒成的瓷板尺寸大、板磚薄,最大直徑達到30英寸、長板達到1米。泰普公司忙于備戰(zhàn)本屆陶博會的陶瓷大師們,正在僅有三毫米厚的骨質瓷板上揮毫潑墨,或山水、或花鳥、或人物,或釉上、或釉下,栩栩如生、晶瑩剔透,妙筆丹青描繪著唐山藝術陶瓷的春天。
不僅如此,把國畫藝術融入陶瓷,是唐山藝術陶瓷的一大特色。在唐山陶瓷研究院的陳列大廳,凝結在陶瓷藝術品上的中國畫那種特有的厚重與大氣撲面而來。陶瓷研究院的藝術家們秉承李苦禪、李可染、黃永玉等國畫大師的畫風在陶瓷上作畫,始于50年代。這些藝術大師曾經親臨唐山在研究院留下真跡。今年5月,北京李可染畫苑在唐山陶瓷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創(chuàng)作基地。唐山陶瓷研究院院長趙國青說:“北京的教授、學者來唐山陶瓷研究院創(chuàng)作,通過相互交流,在中國繪畫理念和理論上對于提升唐山陶研院畫師藝術陶瓷創(chuàng)作的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而作為國畫藝術與陶瓷結合的受益者,出生于陶瓷世家的趙國青則潛心研究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與陶瓷裝飾技法有機結合,成為唐山藝術陶瓷領域集書、畫、瓷之大成者。同樣,1987年涉足藝術陶瓷創(chuàng)作的省陶瓷藝術大師、省工藝美術大師王玉嶺,善于山水、花鳥的創(chuàng)作。20余年來,他積極探求中國畫的筆墨入瓷、瓷畫相融的藝術路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陶瓷語言,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實現了瓷中有畫,畫中有瓷的獨特意境。正因為如此,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成為幾代唐山藝術陶瓷人不懈追求的目標。
金秋時節(jié),一年一度的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將如期開幕,玲瑯滿目展示“瓷花丹青”的藝術瓷如數亮相“北方瓷都”搭建的大舞臺,必將給唐山骨質藝術瓷帶來收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