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社會生活離不開信任,經(jīng)濟學家和哲學家則告訴我們輕易信任別人是很不理智的行為,特別是哪種你不會再見第二面的“別人”。但是心理學實驗發(fā)現(xiàn),我們并不會謹遵這樣的行為規(guī)則,相反,我們傾向于過度信任陌生人。
信任游戲?qū)嶒?/strong>
在一個檢驗人際信任度的實驗中,受測者們在實驗開始時會得到5美元,然后從三個選項里做出選擇:
1. 將5美元留在自己手里直到實驗結(jié)束;
2. 將5美元交給一名自己不認識的實驗人員,此時假定5美元增值為20美元,由收錢者決定是否分10美元給受測者;
3. 將5美元給不認識的實驗人員,5美元變20美元,收錢者投硬幣決定是否分10美元給受測者。
即便投硬幣更有可能帶來“分錢”的結(jié)果,受測大學生中只有22%選擇了第三項投硬幣。雖然只有37%的學生認為收錢者肯定會分錢,但超過半數(shù)(54%)的受測者選擇了第二項:由收錢者決定是否分錢。當然,剩下的24%的學生選擇了第一項:把5美元留在自己手里。
康奈爾大學的大衛(wèi)·鄧寧教授說:信任不僅僅對于已建立的人際關(guān)系很重要,它對萍水相逢,以后不會有什么瓜葛、不會再有什么交集的兩個陌生人之間也很重要。
注:下面進入正文。
在農(nóng)田邊的無人售賣攤,一位路人正將錢投入錢箱——上面寫著“甜玉米2美元一打”。她尋思著:“如果農(nóng)夫賣家沒有在監(jiān)視小攤,他如何知道我是否付了錢呢?”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多抓了幾把,連玉米的成色都不看。這位路人可能不會再路過這里,那天晚上她一定享受了占便宜的快樂。
如今,來自康奈爾大學和德國科隆大學的心理學家們,解釋了這個使經(jīng)濟學家和哲學家都感到困惑的問題:陌生人之間為什么會產(chǎn)生“過度的信任”?研究者稱之為“過度的”信任是因為,在人們回避風險并對他人的可信度不報太大期望的大環(huán)境下,對陌生人的信任卻比預期要高。
“人們認為他們就應該信任別人”,來自康奈爾大學藝術(shù)科學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大衛(wèi)·鄧寧說,"我們做過實驗證明,人們以為未能履行其社會義務或責任而帶來的諸如焦慮、內(nèi)疚的情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這種每天發(fā)生在陌生人之間的‘過度信任’問題。"
在信任游戲?qū)嶒?見上文)中,上百名來自康奈爾大學和科隆大學的受測學生一再無視風險,無視他人不可預測的可信度,甚至50%的投硬幣分錢幾率都不能讓他們理智地使用那5塊美元(歐元),而是寧愿去相信一個陌生人。
鄧寧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在2014年5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發(fā)表了報告,文中寫道:“信任他人成了最受歡迎的選擇,而且被認為是理所應當。這一觀察結(jié)果預示了人們是否會選擇信任,選擇信任比實驗中另外兩個選項體現(xiàn)了更多的尊重、更少的冒犯。”
研究員把信任定義為:“對他人積極正面的意圖或行為所帶來的回報抱有希望,并愿意暴露出弱點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研究員表示,根據(jù)純粹的經(jīng)濟學分析,過度信任是不理智的心理狀態(tài),然而這種心理卻在世界各地時刻發(fā)生著,在e-bay交易平臺上,在農(nóng)場邊的無人售賣攤,還有其它成千上萬素未謀面的人們的交流過程中。
即便哲學家們和經(jīng)濟學家們一再告誡人們相信陌生人是不理智的,“許多陌生人還是彼此信任著”,心理學家寫道。
“農(nóng)夫信任買家會付錢”,鄧寧說,“顧客也相信玉米沒生蟲子。”
所以,是什么促成了對陌生人的“過度信任”呢?從實驗結(jié)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是基于這樣的約定俗成:出于對別人的尊重,人們會假定人人都是“有品”的,講究信譽的,即使私底下腹誹。六項研究表明,人們在做出信任別人的決定時,遵循道德規(guī)范。也就是說,“信任對方”是我們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與此同時,我們會產(chǎn)生一種安全感以及社會榮譽感。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這種“我們需要尊重別人”的道德心被剔除時,對陌生人的信任就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