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讀者陳先生很愛喝茶,更愛收藏茶杯。前幾天,他在“交杯幻盞”第二屆都市陶舍千杯展上,挑中了國畫家顧迎慶跨界創(chuàng)作的《南無觀世音菩薩》壺,還拍了照片,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
想不到,同樣愛茶的朋友一眼看中了這只壺,立刻趕到陳先生家一睹實物�?吹脚笥涯敲聪矚g,陳先生忍痛割愛,把壺當作圣誕禮物送給了朋友。在陳先生看來,一把壺、一個杯子能找到欣賞它、珍惜它的主人,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屆千杯展自上周末開幕以來,這些區(qū)別于工業(yè)流水線上的純手工藝術(shù)品,受到了杭城愛好者的熱烈歡迎,開展僅僅四天,就已經(jīng)有近兩百只杯子被買家收藏。很多人像陳先生一樣,以杯會友,邀三五知己,飲茶閑談,其樂無窮。一個小小的茶杯,不再只是盛茶之器,更多傳遞著飲茶之人對于美的理解。
“好看的茶杯與水、與茶結(jié)合,就是與朋友分享美的享受�,F(xiàn)在城市生活水品上去了,各類藝術(shù)也應(yīng)該進入家庭。小小的茶杯,放在家里本身就是一種美。”
@觀眾 提前做好細致功課,會拿好杯子和朋友分享
為了挑到一只中意、合適的杯子,不少觀眾來到千杯展之前,都提前做好了“功課”。快意空間的工作人員大鵬發(fā)現(xiàn),不少市民參加過第一屆千杯展后,現(xiàn)在再來看展,就變得十分專業(yè),“哪怕是天目、柴燒這些市面上不多見的類型,他們都十分了解。”
家住錢塘江畔的王先生,功課做得十分細致,他不僅下載了參展日本陶藝家安田猛制作陶瓷作品的照片,更能說得出工藝美術(shù)師竺娜亞的雅號“龍泉第一女刀”。開展頭一天,他就買了包括臺灣陶藝家林泰山的天目杯在內(nèi)的三件作品。昨天他趁著中午休息的時間,再次過來淘了四件心儀的瓷杯作品。
在王先生看來,擁有一盞好杯喝好茶,那是“真享受,慢生活”。他還把杯子發(fā)在網(wǎng)上,邀請朋友上家里來喝茶,“好看的茶杯與水、與茶結(jié)合,就是與朋友分享美的享受�,F(xiàn)在城市生活水品上去了,各類藝術(shù)也應(yīng)該進入家庭。小小的茶杯,放在家里本身就是一種美。”他把其中一只天目杯送給自己的茶藝師朋友,“平時她會送我茶,我就送她杯。朋友之間嘛,無需多言。”
60多歲的沙師傅,家里收藏了七八十個茶杯。他的上海老友也有同樣的愛好,雖然兩人多年不見,但依然惦記著彼此,看到好看的茶杯,都會買來送給對方,用茶杯來寄托思念。
@作品 很多系列擺好一對訂走一對,連補貨都來不及
除了劉正、尉曉榕、王一飛等藝術(shù)名家的作品備受青睞,許多寓意吉祥、價格適中的青年藝術(shù)家的作品也十分走俏。解立軍的《紙于瓷》系列作品,一共十幾只,前天就沒有庫存了。“質(zhì)造”工作室將木頭與陶瓷結(jié)合制作茶杯,進行跨材料的嘗試,也很受歡迎。吳建芳的《佛語》系列作品,因為寓意吉祥,擺好一對訂走一對,工作人員連補貨都來不及。
在竺娜亞看來,除了自己使用和收藏之外,杯子用來送人也是不錯的選擇,“一來,杯子的實用性很強,收到的人可以用它來飲茶喝水;再者,從體型上來說,杯子小巧便于隨身攜帶;還有,陶瓷杯子的諧音是‘慈悲’,慈悲為懷,提醒我們保持一顆慈悲的心,作為禮物來說這也是個很好的寓意。”
來源:都市快報 作者:記者 董小易 培訓(xùn)生 孫蒨 攝影 董小易 編輯:鄭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