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珍和他的瓷器
1969年夏,在杭州鳳凰山和烏龜山八卦田一帶,一個19歲的少年在齊腰深的雜草間獨自艱行,他奉命還原一段遺失了數(shù)百年的杭州瓷器歷史。
44年后,坐在記者面前的他已是一位聞名中外的南宋官窯研究學者。被他視作第二生命的“南宋官窯”瓷器,在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偌大的展廳里,泛著獨有的粉青光澤。
葉國珍是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長、“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杭州市第二屆杰出人才。他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為中國、為杭州還原了一段800年前的輝煌。
著魔般的44年
“那年外國專家來訪中國,點名想要"雪拉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青瓷,周恩來總理借此提議恢復宋代名瓷。”位列宋代名瓷之首的南宋官窯瓷自然地成了焦點。
那一年,高考停止,葉國珍休學在家,在研究古瓷的哥哥葉宏明召喚下,他只身來到杭州。
“尋找舊窯址、碎瓷片、原料土和制作工藝遺跡是首要任務。”那段歲月里,每天天蒙蒙亮,葉國珍就騎車從蕭山的住處出發(fā),花近2個小時騎至烏龜山八卦田郊壇一帶,翻撥尋找。
“顏色如玉,紫口鐵足,薄胎厚釉,獨特的冰裂紋讓人過目不忘。”幾十年過去了,葉國珍還記得見到的第一塊碎瓷片那種讓人著迷的美。
在這些努力之前,南宋官窯一直是個謎。
南宋覆滅后,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有關官窯的原料、配方、燒制工藝傳于世上的僅是只言片語。
研究碎瓷片和配方,去各地的博物館琢磨觀摩,2000多次反復分析研究化學組成和胎釉配方,調配數(shù)十種原料,無休無止地燒制嘗試……此后多年,這一切成了葉國珍生活的全部。
從零開始的研究異常艱苦,但幾十年的勞累和辛酸葉國珍很少提起,只是淡淡地笑說:“這東西能讓人著魔。”
驚世“克隆術”喚醒沉睡的古瓷
1978年的一天,當一件花瓶從窯中緩緩送出時,葉國珍眼中終于透出驚喜。為了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經專家評定,這批南宋官窯的仿制品與真品相比,無論就外觀還是制作工藝上來看,都“無懈可擊”,而且制造工藝更趨科學、合理。
1979年,在浙江省科學大會上,葉國珍的南宋官窯古瓷仿制品震驚四座,仿制技術榮獲省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
1989年,官窯仿瓷產品開始大量生產,遠銷歐美、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1991年,葉國珍作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窯瓷》科研項目的第二發(fā)明人榮獲國家科技發(fā)明獎二等獎。(下轉A4版)
榮譽接踵而至,葉國珍成功了。
40多年來,葉國珍陸續(xù)有幾十項科研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南宋官窯薄胎厚釉瓷研究更是填補了國際空白。他的作品先后榮獲中國五大名窯大師作品展金獎、西博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中國茶與瓷文化展金獎等多個獎項。
他的作品還先后在日本、美國、法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舉辦個展和聯(lián)展。2006年單件仿南宋官窯冰裂紋作品售價高達33萬元,2008年浙江皓瀚秋季藝術品拍賣中冰裂紋葵口盤拍賣高達52萬元,數(shù)十件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收藏……
百代消亡 唯瓷永存
為了弘揚杭州本土特有的南宋官窯瓷文化,葉國珍于2005年創(chuàng)辦了杭州蕭山南宋官窯藝術館,藝術館開館至今一直免費供市民參觀。“有時候,你會覺得像穿越回去一樣。仿佛看到800年前的杭州,看到那時候的審美與文化。”
葉國珍有個夢想,要把存世的百余件南宋官窯瓷器,一件件地復制出來。令他念念不忘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那里藏有70多件南宋官窯瓷器。他期待地說:“如果我們能將它們復制并在南宋官窯故鄉(xiāng)杭州進行展示,這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好事。”
“但如果只能復制,那南宋官窯就會變成一潭靜水。”除了復制,近幾年,葉國珍還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藝術創(chuàng)新器型,利用最新的納米技術對原料進行了改良。
除了創(chuàng)新之外,傳承更是他的一件心頭事。
如今葉國珍教授收了30多個徒弟,女兒葉佳星就是其中一個。30出頭,學藝術出身的葉佳星傳承了父親對古瓷的迷戀,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去年,她的一件“南宋官窯紙槌瓶”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燒瓷是件體力活。”幾十年下來,葉國珍身上已留下了很多“職業(yè)病”,但他每天仍然花十幾個小時在瓷器研究與創(chuàng)作上,“只要有空,每天我都要制瓷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就是喜歡。”
葉國珍著“魔”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