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京都橘大學、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深圳博物館、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震旦博物館、復旦大學等近20位中日古陶瓷學者相聚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圍繞著“中國古陶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日對話”這個主題進行了熱烈而高水平的學術討論。
研討會上半場,各位專家學者聽取了京都橘大學文化財學科教授,國際知名的中國古陶瓷專家弓場紀知先生的主題演講——《日本的中國古陶瓷研究》。作為日本中國古陶瓷研究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弓場先生簡明扼要地梳理了日本的中國陶瓷研究史上的代表人物、重要展覽、藏品及研究的系列出版物,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劉新園先生、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研究員先后就相關問題與弓場先生進行探討,中國學者高度評價了日本學界對于中國古陶瓷研究的貢獻,認為其優(yōu)勢集中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分別為日本豐富的中國古陶瓷收藏,日本學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鮮明的學術觀點,以及精致的出版物和學術論文。
研討會下半場的討論主題聚焦于中國的古陶瓷研究。浙江博物館副館長李剛研究員從自己多年的研究實踐出發(fā),提出四點思考,分別是青瓷的起源問題,陶瓷“史”的概念問題,哥窯研究中的困惑以及科學測試手段的運用問題。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任志錄研究員呼吁陶瓷研究需要開放的心態(tài),除考古資料外,還應關注基本建設中出土的新資料。從研究方法上,提倡科學方法的訓練,呼吁由鑒賞而轉化為研究。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研究員和上海博物館陸明華研究員都就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陶瓷研究要從千人一面的套路中有所突破。郭學雷先生以深圳博物館近年來陶瓷專題展的策展經(jīng)驗,談到陶瓷研究的方法論,倡導宏觀視野下對器物的多視角觀察,多角度切入。陸明華和郭學雷兩位研究員都提到學界前輩劉新園先生的研究,認為很具開拓性,是很好的示范,并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研究,提升古陶瓷研究的水平。上海博物館周麗麗研究員就陶瓷器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風俗,古陶瓷研究中的切入點等問題發(fā)表了看法,震旦博物館副館長廖寶秀研究員就臺灣的古陶瓷研究及人才培養(yǎng)簡要地作了介紹。
最后,劉新園先生進行了總結發(fā)言,并對年輕學子提出了殷切期望。他特別提到了工藝研究的重要性,指出陶瓷是中國人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領域,雖然中國科技傳統(tǒng)中缺乏西方精密邏輯推理與精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但制作出來的陶瓷器卻堪比這兩種要素的完美結合。這樣的奇技天工究竟是如何完成的,這是劉先生寄望后輩去認真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