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展覽在臺北故宮開幕。“得佳趣”為乾隆皇帝鑒賞璽印,其印文的意涵為從鑒賞文物中感受美好的視覺經(jīng)驗與樂趣。
清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1736—1795),退位之后又當了三年的太上皇。在位時,他曾經(jīng)親自考訂文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置清宮典藏。特別是分別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瀋陽故宮、熱河行宮,與南京博物院中的傳世藏品,因多數(shù)皆可追溯出乾隆皇帝親手典藏的痕跡,而反映出他鑒賞文物的經(jīng)過。
本次展覽透過有跡可循的鑒賞印記,展出臺北故宮典藏鐫刻乾隆御制詩的陶瓷和能與陶瓷圖冊對照的作品。藉由乾隆皇帝御覽陶瓷的軌跡,了解他的鑒賞品位。整個展覽分成兩個單元:第一單元“以詩為記”,主要展出該院所藏刻詩陶瓷;第二單元“再現(xiàn)品味”,展出陶瓷圖冊中所畫的瓷器。
“以詩為記”單元中,因御制詩旨在傳達乾隆皇帝對陶瓷的歷史知識、鑒賞觀,以及寓意其中的處世與為君之道。這些他所觀察到的表象特征與他所理解的窯口,都體現(xiàn)出他對于不同屬性陶瓷的觀感。以今天的陶瓷史視野來看,經(jīng)過乾隆皇帝御覽鑒賞刻有御制詩的陶瓷,明顯流露出他對于名窯作品的選擇,深受晚明陶瓷鑒賞觀所影響。
展覽第二單元“再現(xiàn)品味”,因清宮留存的陶瓷圖冊,是乾隆皇帝降旨繪制,故也能視為鑒賞記號,印證畫中瓷器經(jīng)過乾隆皇帝御覽觀看,以及鑒賞的看法。
總之,藉由具體的鑒賞印記,可以了解乾隆皇帝把陶瓷當作宣傳個人藝術品位和施政理念的媒介,其最大目的應該是想要藉此粉飾搜求藏品的舉動,以建立個人的圣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