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鑲工藝作為威海民間技藝的代表之一,在經(jīng)歷了三代人近百年的傳播后,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昨日,記者輾轉聯(lián)系到威海錫鑲制作工藝傳承人谷祖威,欣賞了他精心制作的錫鑲茶具、花瓶等工藝品,感受百年錫鑲歷久彌新的光澤。
谷祖威展示具有百年歷史的錫鑲制作工藝。
渾然天成不露痕跡
“可以用來作錫鑲的器具很多,包括茶壺、奶壺、花瓶、看盤等十幾個品種。”昨日上午,谷祖威向記者介紹起錫鑲工藝,并找出自己制作和珍藏多年的錫鑲茶具和花瓶讓記者觀賞。雖然年代已頗為久遠,但絲毫不減其古樸魅力。
記者摸著茶壺上的錫鑲,感覺像是整塊錫片渾然天成地貼在了茶壺上。不料谷祖威卻笑著說,這把茶壺上的錫鑲并不是完整的錫片,而是組合而成。在谷祖威指出的連接部位處,記者摸到的卻是光滑一片,沒有絲毫的拼接痕跡。“這都是用烙鐵粘連的,需要合適的火候、工藝要求很高。”谷祖威自豪地說。
從事錫鑲工藝近三十年來,谷祖威制作過茶壺、酒具、花瓶等多種器具,其中最為袖珍的要數(shù)給鼻煙壺上錫鑲,需要將普通茶具上的錫鑲圖案,按比例縮小十余倍。據(jù)谷祖威介紹,大概在1985年,得知威海陶瓷廠生產(chǎn)了一批鼻煙壺,他輾轉將這批貨全買了下來,然后給鼻煙壺穿上了精致的錫鑲外衣。“當時一個錫鑲鼻煙壺的價格是15元至20元,多銷往北京等大城市,非常受歡迎,很快就脫銷了。”谷祖威得意地說,當初北京一些商場還特意打電話向他訂貨。
千錘百煉技藝精湛
谷祖威告訴記者,父輩傳下來的錫鑲技藝,一般是在紫砂陶壺上制作。這些紫砂陶大部分是從江蘇宜興買來的,以至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宜興有句生意口訣:“威海的茶壺沒嘴兒。”因為錫鑲的鑲飾部位非常講究,其中茶壺嘴兒要用錫鑲上去。此外,錫片圖案也很美觀,主要以“八仙過海”“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等為主。
錫鑲的過程非常繁復,要經(jīng)過熔煉、鍛打、鏤雕、鑲嵌、拋光等十幾道工序。在這十幾道工藝中,最為重要的要數(shù)最后的拼接部分。“拼接的過程必須得按照器具的比例安排好。”谷祖威拿著手中的錫鑲茶具給記者講解道,如果拼接的比例不合適,龍鳳圖案不周正,就會影響這個茶壺的美觀。而且,拼接部分不精準,就會造成茶壺上的錫鑲松動,保持時間不長。作為錫鑲茶壺,還要注意的問題是,鑲上錫的壺蓋處要磨平整,這樣才不會跑氣。
記者注意到,雖然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時間,但是這把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產(chǎn)的錫鑲茶具仍然閃耀著銀質的光澤。谷祖威解釋說,與現(xiàn)代的錫鑲打磨工藝不同,他生產(chǎn)的錫鑲工藝品從來不用砂紙打磨,而是采用桑葉等草葉打磨。“如果不用專用的草葉打磨,鑲好的錫不但不會散發(fā)光澤,而且很容易造成錫上藏灰。”谷祖威說。
半路出家重塑輝煌
雖然谷祖威的錫鑲技藝在威海灘數(shù)一數(shù)二,但他說自己只是半路出家。
十九世紀末,谷祖威的爺爺輩——谷寶和、谷年和在威海開辦了銅錫鋪,他們借鑒民間的“錫補”技術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錫鑲技藝。隨著,英國強租威海衛(wèi),典雅古樸的錫鑲茶具受到往來殖民者的追捧,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錫鑲一度成為威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口產(chǎn)品之一。但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錫鑲失去了海外市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錫鑲在威海幾乎絕跡,很多本地人甚至不知它為何物。
改革開放后,一次偶然的機會,已經(jīng)年屆不惑的谷祖威得知錫鑲工藝品在國外仍然很受歡迎,他萌生了重振家傳技藝、再現(xiàn)錫鑲輝煌的想法。谷祖威找到當年的小伙計、此時已是80多歲的王正修老人,把爺爺輩留下的一把錫鑲茶壺拆開來研究,四個月后,兩人成功復原了絕跡數(shù)十年的錫鑲傳統(tǒng)技藝。
憑著錫鑲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加上他的一股韌勁兒,谷祖威成功越過了一道道門檻,再現(xiàn)了威海錫鑲的商業(yè)傳奇。1985年,谷祖威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藝術家”。
在創(chuàng)辦的工藝品廠轉由集體經(jīng)營后,谷祖威一直為其他生產(chǎn)廠家進行技術指導。如今,已經(jīng)67歲的谷祖威仍然在環(huán)翠區(qū)羊亭鎮(zhèn)一家錫鑲工藝廠擔任技術顧問,據(jù)他介紹,工廠的效益很不錯。
早在1987年,谷祖威就為錫鑲工藝申請了國家專利保護。對于錫鑲工藝的傳承及目前的錫鑲銷售,谷祖威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現(xiàn)在一些“山寨錫鑲”完全沒有傳統(tǒng)錫鑲的厚重典雅。如果在銷售渠道上,威海的廠家能夠打破依靠海外市場的慣性思路,將錫鑲的銷售與蓬勃興起的威海旅游業(yè)結合起來,威海錫鑲技藝將會傳播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