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師潘鶴點評陶塑作品。
潘鶴談佛山陶瓷文化的變遷
“辛亥革命之后,破除迷信,各種佛像被搗毀,大型的雕塑近乎絕跡。雕塑基本上轉型成為民間的小手工藝品,用于家中的擺設,比如石灣公仔、象牙雕、玉雕等。我們雕塑系被人看不起,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仍然十分困難,我們過來石灣工作,都不能從事創(chuàng)作,只能打雜,當時的石灣公仔,也只能做最傳統的人物。到了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漸好轉。”
本報訊 名震中外的中國雕塑界泰斗潘鶴,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標志性大型雕塑——如《珠海漁女》、《開荒!返,相信讀者都不會陌生。但祖籍佛山南海的他,嘗試“玩”陶做陶藝,可能會令不少人好奇。前日,他來到佛山大豐唐,與曾榮獲2010年“南粵巾幗十杰”的佛山新銳陶藝家范安琪以及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負責人喬平,一起探討雕塑與陶藝的創(chuàng)作之道。
“人生短,藝術長!”在范安琪的工作室,潘鶴即興表演揮毫潑墨,他的這句人生哲理,與大師孜孜不倦的精神如出一轍,引來現場陣陣掌聲。在一個陶制的盤子上,潘鶴即興提筆,繪畫了一幅自己的“招牌鶴”圖,只見他大筆一揮,一分鐘之內,一只栩栩如生的飛鶴躍然盤上,引來眾人大聲叫 “好”,老人家還幽默地題字“盤中鶴”。
對于自言“并不拿手”的陶藝,興致頗高的他也表演了一番。當看到酷愛陶藝的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負責人喬平所創(chuàng)作的陶塑孫中山雕像時,潘鶴忍不住“技癢”,上前再一捏一刻,孫中山的胡子的弧度更富曲線,眉目也更加傳神。潘鶴笑言:“做陶完全是外行!”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潘鶴還親自在陶藝作品上刻上“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潘鶴的雕塑作品以寫實為主,反映他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思索。當他看到范安琪創(chuàng)作的石灣公仔,線條簡約,非傳統的施釉方式讓色彩感更加強烈,他認為,作品跳出了傳統石灣公仔的框框,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與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