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鴻 男,1938年9月生,江西泰和人,1962年畢業(yè)于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yè),現任該院副教授。擅長傳統陶瓷雕塑兼繪畫藝術,其作品和論文曾多次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作品多為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收藏,F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雕塑學會會員,江西省美協會員,傳略載入《中國現代美術家辭典》,《世界名人錄》等。
圖:劉超鴻陶瓷院校工藝美術副教授
功夫在詩外,厚積而薄發(fā),把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審美情趣的完美結合,是劉超鴻先生“尋天人合一,找矛盾發(fā)展,悟詩情畫意,領時代風騷”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具體體現。1960年,在系主任的安排下,劉超鴻和另外幾個同學成了蔡壽生的弟子,主攻鏤雕和堆雕。1962年,劉超鴻大學畢業(yè),由于他在雕塑陶瓷上取得的成績,他留校任教。1964年,他和學校里一個畫國畫的老師同時接到通知:“創(chuàng)作作品,參加全國美術展覽”。“當時我別提多高興了,因為在此之前,陶瓷作品從來沒有進入過全國美展。”劉超鴻說,他當時創(chuàng)作了一件《老工人學毛選》的作品,順利入選美展。幾年后,就在劉超鴻把心思全部都撲到雕塑陶瓷的教學和創(chuàng)作上時,席卷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在這場運動中,劉超鴻沒有機會再從事陶瓷雕望創(chuàng)作。但他卻另辟蹊徑。找到了一條既順應形勢,又不荒廢雕塑創(chuàng)作的路,他開始輾轉于景德鎮(zhèn)、井岡山、南昌,并先后在這些地方利用其他原料創(chuàng)作大型的毛主席雕像。
“在很多人眼里,那場運動奪去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生命。但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正是那段用其他材料搞雕塑的經歷。豐富了我的雕塑手法,讓我在日后的創(chuàng)作中受益。”劉超鴻說,F在。他正在為中山大學創(chuàng)作—個4米高、120米長的大型雕塑,如果沒有當年的那段經歷,他恐怕不會大膽地接下這個任務。在劉超鴻看來,他今天的成就和他的教學工作是分不開的:“因為要教學生,我必須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一遍又一遍地復述,而這樣的復述,按老話來講,就叫溫故而知新,每次把知識傳遞到學生們那里時,我感覺我對這個知識的認知也提高了不少。”正是因為這樣的溫故而知新。劉超鴻的創(chuàng)作也在一步步提高,他開始在思考一個問題:“陶瓷雕塑并不難,但要讓雕塑作品給人一種自然、生動的感覺就很難了。我應該怎么做?”他開始注意自己在創(chuàng)作時的創(chuàng)新,F在,劉超鴻已從陶瓷學院退休,作為師者,他很自豪地告訴我們,他有很多學生都已經在陶瓷雕塑界揚名立萬,還有很多學生已經利用專業(yè),開設了陶瓷廠,成為了大款。但作為一名從事陶瓷雕塑的藝人,劉超鴻卻顯得特別謙虛:“有人說我的作品很自然,很生動。但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我想我這輩子都在追求作品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