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作為手工技藝類項目正式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名錄。而提到瓷,就不能不提到窯。是因為有窯,才能使那些泥土在烈火中涅槃成精美的陶瓷。對德化瓷來說,龍窯在制瓷歷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窯爐技術(shù)的一次大變革,一次大跨越。
可是,時至今日,由于科技進步,龍窯絕大多數(shù)已被現(xiàn)代化的窯爐所取代,在德化,如今僅剩四五座。
龍窯都僅剩四五座,那么能夠造龍窯的師傅還有嗎?記者多方探訪,找到了三班鎮(zhèn)顏瑞芬?guī)煾。今?0多歲的顏師傅從事拱窯工作已經(jīng)50余年,他面臨的便是后繼無人的尷尬。
我們常說,要保護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然而,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保護?是永藏起來,讓它繼續(xù)接受時光長久的剝蝕,還是活態(tài)傳承,將“遺”變?yōu)?ldquo;產(chǎn)”,讓它重新煥發(fā)出生機?
行將消逝的拱窯技藝
談起建造龍窯的手藝,老藝人顏瑞芬說道:“我從10多歲就開始學做拱窯,到現(xiàn)在算來已經(jīng)50多年了。”
記者問顏師傅,就他所知,在德化還有誰會做龍窯,顏師傅沉吟了一下,幽幽地說:“大概沒有了吧。”這些年來,僅在去年8月份,鼎晟藝瓷請他去建造了一條長15米,寬3米的龍窯。今年開春,月記窯國際當代陶瓷藝術(shù)中心藝術(shù)總監(jiān)吳金填請他去按照古龍窯的標準建了一座新龍窯。
隨著窯爐技術(shù)的變革,龍窯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我縣陶瓷規(guī);a(chǎn)的需要,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因此,顏瑞芬?guī)煾蹈嬖V記者,他家世代都做拱窯,到他這里是第三代,但也許是最后一代了。談到這里,顏師傅有些憂傷:“做這種活很累,是粗活,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也不愛學。我的孩子就不想學,不懂建造。”
“造拱窯,首先要建階梯,建好之后,再開始建儲灰池,然后再建造里面的通氣穴,把兩邊的墻體砌好后,再把兩邊的石頭砌上,最后才支窯拱。”談起建造拱窯,顏師傅侃侃而談?墒,這樣的技藝也即將成為歷史,湮沒在歲月的風煙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