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不知道誰發(fā)明的這個詞,但的確傳神無比:沿著這條“脈”,你將走向成功,人脈簡直就成了成功路線圖;更有所謂人脈就是“錢脈”的說法,不見某些企業(yè)在招聘銷售職位的時候都強調良好的人際關系嗎,似乎這個人能力如何似乎都退而居其次了,關鍵是有沒有“脈”。
我到過紹興才知道,在那個小鎮(zhèn)子上,當他還叫做周樹人的時候,他的家距離蔡元培的家總不過一、二里路;而毛澤東之所以能到北大做圖書管理員,是因為授業(yè)恩師加未來岳父楊昌濟當時正出任北大教授;再如,季羨林的求學之路則與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幾次推薦關系密切,這也是季羨林研究梵文的原因所在。這個名單簡直可以無限地繼續(xù)列舉下去。一個個簡直羨煞人也。
但我們是否想過,如果把我們中的某個人去代換掉其中某個幸運兒,我們也一定行嗎?扶不起的阿斗,再強的人脈也枉然。人脈,在有些時候會產生出一些至關重要的機會,比如某位個人的推薦一個好的職業(yè)機會。正如路遙所說的人的一生就是那么關鍵的幾步。因此,在我這里,人脈至多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有了更好而已。我認為,在這個限度內強調人脈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當前對人脈的迷戀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甚至到了以人脈來取代個人努力的程度,在人際關系上花的心思和時間很多,漸漸荒疏了自身能力建設;更有甚者,從人脈而發(fā)展出陰謀論,認為世界上凡事都離不開人的操縱,那桌面下的操縱才是決定一切的力量。在這種認識下,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消極的。我承認存在這種傾向,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走向公開的。請原諒我對桌面下的事情知之不多。
人脈再向前發(fā)展一步叫做圈子。人脈發(fā)展到圈子階段有點類似云計算,每個個人作為一個終端都從圈子這片云上獲得支持。比如中國上名校MBA,不只是聽大師論道,更重要的是結下一個較高層面的人脈關系;有著名大學甚至將此作為宣傳廣告。圈子,似乎是一組人脈的組合,而且這種組合具有排他性,存在圈內和圈外的區(qū)分。只有圈內人士才能夠享受圈子帶來的好處。
正是基于此,我以為人脈的實質是人際關系網絡上相互之間的價值。比如,我在雜志圈子內有一些朋友,他們之所以聯絡我,是因為我能夠為他們提供一些質量還算過得去的稿件;而我則需要聯絡他們在一些渠道發(fā)聲。這是很良性的人際關系。如果我們對雙方都沒有價值,那么我們的關系會逐漸疏離;如果僅僅一方對另一方存在價值,那么無法獲得價值的一方也存在疏離的傾向。人脈就是這樣功利。這就類似當然,既然是人,在交往中會產生感性因素而脫離功利、成為朋友。但作為人脈中的一個點,如果對其他人無有價值,只是從其他人那里獲得價值,那么你的這個人脈體系終將因失衡而崩潰。當然,所謂價值,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上面列舉的那些例子就都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注腳,所以也別把價值想得太歪,我把它堪稱一個中性詞。
試想,你的手機中的號碼有多少人中有多少是經常聯絡的呢?臨時抱佛腳是不行的,于是要經營人脈,耗費精力。這個耗費精力、乃至金錢的過程就是維護人脈體系平衡的一個機制,因為你不能有效地向人脈體系中輸入價值。反過來,一些大人物,由于他們能夠源源不斷地向人脈中輸入價值,反而維護成本很低。漸漸地,這些高價值人群會拋棄低價值人群,重組成新的圈子。
因此,忘記煞費苦心經營的人脈網絡吧。自然而然,不要那么功利,因為人脈也不過是市場原則,是一種相互讓渡價值的交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