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具有著和釀酒同樣悠久的歷史。酒的發(fā)展變化,文化氛圍與社會習俗的改變對酒具都有著很大影響。酒具作為酒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實價值都是值得我們研究探討的。
酒具中最早使用的要算是陶器酒具,現(xiàn)存的我國最早的酒具是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瓷制品,并已證明陶瓷酒具早與我國古代特有的黃酒、白酒、藥酒等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國早期的陶瓷酒具一般形體較大,這與釀造的酒種類有關,那時生產(chǎn)的酒為度數(shù)較低的黃酒,在飲用時需要加熱,而且飲用量相對比較大。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白酒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由于白酒的酒精含量高于黃酒,使飲酒量減少,因此酒具隨之也發(fā)生了變化。由于酒具上了桌,不僅做得小些,而且也要做得精致些。在唐代盛行的唐三彩飲酒器具造型優(yōu)雅,色彩紛呈。到了明清兩代(公元1368年—1911年),最走俏的酒具則是景德鎮(zhèn)手工彩繪的粉彩花卉翎手的瓷酒具了,其中不少用薄胎瓷制成,薄胎瓷的透明度高,可將酒的醇色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因此酒具不僅僅是為飲用,而且也注重欣賞價值了。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酒具特別是陶瓷酒具也逐漸成為酒柜中不可缺少的陳列品。許多名酒采用陶瓷瓶包裝,以顯示其名貴身價。
陶瓷酒具具有獨特之處,即集味覺、視覺與聽覺為一體。味覺是指酒香,采用陶瓷酒具貯存酒,可使酒的香味保持不減和不變;視覺是指對酒具的造型花紋制作的欣賞玩味,陶瓷酒具可做得精雅別致,甚至達到巧奪天工的程度;聽覺最初由斟酒引起的,斟酒引起悉悉之聲使飲者產(chǎn)生先飲為快的感覺。唐朝年間,武則天令耀州陶瓷能工巧匠,制做一把鳳嬉牡丹壺。武則天每日執(zhí)壺把酒,聆聽鳳鳴富貴吉祥,以祀國泰民安。怎樣使這悉悉之聲變成悅耳的音樂之聲呢?原來,鳳鳴酒具在壺蓋上做了個專門的陶瓷裝置,注入酒后再往杯子里斟時就會有鳥兒啼叫般的響聲,真是妙不可言。
古代的陶瓷酒具,有的還可以展示出一種美妙的藝術表演,如唐明皇與楊貴妃用的飲酒具,酒杯中就有一個龍頭,下面用一個高足盞盤托著;盞盤中的一個凹處可貯酒,陶瓷藝人用水平的原理使龍頭杯中的酒超過一定水平線時就會一下子流進盞中的凹處,而酒杯中滴酒不灑。這種巧奪天工之作后來失傳了,直到20世紀90年代,浙江龍泉窯才首先試制成功這種酒具,成為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一個絕妙的傳統(tǒng)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