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走在他的玻璃帝國里。
他是《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創(chuàng)業(yè)最早的企業(yè)家,在閩商中,他的財富位列三甲。在“胡潤百富榜”上,他位居第56位,“慈善榜”的第14名。他不是資產(chǎn)最多的富豪,卻是捐款最多的民營企業(yè)家之一……
留給子孫的應是智慧
3月中旬的福州,從歐洲休假回來的曹德旺,設宴招待前來采訪的記者。
在席間談笑風生時,他的眼神也會不由自主地直視著坐在右邊第三排的兒子曹暉,是那種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父親的派頭。
曹德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們都沒沾染上紈绔子弟的習氣,擁有三個爭氣的孩子可能是上天對他行善的“回報”。
在價值觀上,他已經(jīng)與兒子曹暉有了明顯的差別。曹暉身上更多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海派文化:崇尚自由。他不那么喜歡像父親那樣穿正式的西裝,更喜歡休閑與運動風格的服裝。另外,他不喜歡住在奢華而寬敞的別墅,在他的居住觀念中,300平方米已是極限,像父親那樣的別墅簡直是一種浪費。
這些曹德旺都看在眼里,他也都能接受,唯獨讓他意外和不適的是;曹暉竟稱不想繼承自己的財富和地位。盡管,他一直在為這個家族工作,聽從父親指揮,從基層干起,直到成為福耀香港和北美公司負責人。但是,他不想坐在父親的位置上。
因為架不住父親的號令,曹暉去年回國——擔任福耀集團總裁。
“呵呵,他滿腦子都是美國人的思想。”在福耀工業(yè)區(qū)寬敞而又清冷的辦公室里,曹德旺這樣評價兒子。這位玻璃大亨不但想給兒子這個家族的財富,更想向他傳播自己的價值觀。
這是那一代中國創(chuàng)業(yè)家共同的特征。當想到即將會把財富傳給子孫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有兩種情緒:害怕和憂慮。要么害怕財富會讓下一代失去通過努力工作而獲得成功的人生動力,要么擔心年輕繼承人不能深刻理解自己的事業(yè)。
曹德旺的財富價值觀是:“留給子孫的,不應是財富,應是智慧。”
底層的財富
曹德旺經(jīng)常感慨自己早年的輟學,并常因未接受正規(guī)教育而惋惜。“如果要我講自己童年的生活,我怕自己講起來也會很傷心,會流淚。”
曹德旺出生于1946年5月,小時候家里窮,沒有錢,經(jīng)常有一頓沒一頓的,9歲才上學,14歲就輟學了,老師和同學也常欺負他。
這種經(jīng)歷讓曹德旺更加意識到同情心對于一個人是多么重要。“我母親很優(yōu)秀,她一直在教育我們——貧窮的時候,也可以熱愛生活,也可以做一個有尊嚴的人。”
動蕩的時代與艱辛的家庭生活,讓曹德旺的成人禮來得太早。14歲退學后,母親向生產(chǎn)隊申請領養(yǎng)了一頭牛——他們都不會種田。曹德旺每天早出晚歸,掙兩個工分,但村里人總是說牛沒吃飽,老告狀。過了一年,父親對他說:“我們不放牛了,你跟我去做生意吧。”
為了補貼家用,父親當時常常從福州拿點煙絲回來賣,這在當時屬于“投機倒把”。發(fā)現(xiàn)別人不會注意小孩子,父親開始讓他跑腿。這樣,曹德旺就騎著自行車到長樂拿煙絲回來賣,5天一趟,來回200多公里。后來,煙絲生意不好做,18歲左右,他又做起了水果生意,一趟300斤水果,來回80公里,純利潤兩塊多,一個月20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