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素有“瓷國”的美譽。商代中期,我國已經(jīng)燒造出原始瓷,到東漢時期,真正的瓷器誕生了,從此瓷器的種類、造型、色彩、技術(shù)在歷代工匠的探索中不斷發(fā)展豐富,成為世界工藝史上的一大奇跡。
故宮博物院擁有35萬件陶瓷類藏品,絕大部分屬于清宮舊藏,其中許多都是聞名于世的精品之作。這些瓷器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我國陶瓷生產(chǎn)八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特別是館內(nèi)所藏宋代五大名窯及明、清官窯瓷器,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在世界上均堪稱首屈一指,F(xiàn)在就讓我們步入故宮博物院的陶瓷館展廳,去領(lǐng)略我國瓷器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之美。
這件展品是東晉時期德清窯燒造的黑釉雞頭壺。雞頭壺是一種造型極為特殊的“壺”,因壺肩部塑有雞頭而得名,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雞頭壺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末年,流行于兩晉至隋代,唐代以后,雞頭壺就逐漸消失了,這就是為什么雞頭壺彌足珍貴的原因。
早期的雞頭壺通常是在壺的肩部對稱地貼飾雞頭和雞尾,雞頭短小,無頸,且與壺體不通,只起到裝飾作用。到了東晉時,雞頭壺較之以前的造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壺體變大,其次雞頭由裝飾物變?yōu)榫哂袑嵱眯缘膹埧凇⒁i的壺流,而雞尾則變?yōu)閳A形長柄,更加方便使用。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xiàn)了龍首柄的樣式。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雞頭壺,就是典型的東晉時期雞頭壺造型,更為難得的是這件雞頭壺,通體施黑釉,釉層渾厚,釉面瑩潤無瑕,色黑如漆。這件黑釉雞頭壺為德清窯燒造,東晉黑釉瓷以德清窯燒造者為最佳。德清窯位于今浙江省德清縣境內(nèi),是發(fā)現(xiàn)最早的燒造黑瓷的窯場之一,不過窯廠歷史很短,始于東晉,衰于南朝,僅有一百多年的陶瓷生產(chǎn)歷史。即便如此,德清窯因其燒造的瓷器釉面瑩潤,釉色純正,特別是其燒造的黑瓷更是別具一格,成為頗具聲譽的特殊瓷窯。
這是一件唐代長沙窯燒造的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初見這件器物,很多參觀者都驚嘆于其古樸典雅的造型和藏而不露的氣質(zhì)。這件模印貼花褐斑注子為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注子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在其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這種設(shè)計突出了這件注子大氣古樸的藝術(shù)效果。
見到這件展品,參觀者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從造型上看這明明是一個壺,為什么要稱其為“注子”,經(jīng)過講解員的講解,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注子為唐人對壺的稱謂。
這件注子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其造型獨特,而且還在于其采用了模印貼花的陶瓷工藝傳統(tǒng)裝飾技法。這種技法大約出現(xiàn)于唐中后期,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干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jīng)施釉、涂彩后,再入窯經(jīng)高溫?zé)桑S≠N花裝飾技法以長沙窯燒造的瓷器為上品。長沙窯是唐代瓷窯之一,窯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郊銅官鎮(zhèn)瓦渣坪,該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晚唐時極盛,五代后衰落。這件模印貼花褐斑注子的貼花紋,充分體現(xiàn)了長沙窯貼花藝術(shù)的特點,據(jù)說,此種瓷器為唐代長沙窯生產(chǎn)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chǎn)品。
看到這件展品,很多參觀者都被它獨特的造型所吸引。這是一件唐代的三彩鳳首壺,此壺口呈鳳頭狀,細頸,扁圓形腹,高足外撇,平底。壺通體施綠、褐、白等釉,底足無釉。壺體一側(cè)置有曲柄,腹部形成兩面開光體,采用塑貼裝飾技法,一面為人物騎馬射箭圖,一面為飛翔的鳳鳥圖。這件壺的造型精巧,塑貼技法使畫面具有淺浮雕效果,壺體人物圖像鮮明突出,線條流暢,色彩鮮艷華麗,堪稱三彩陶器里的佳品。
鳳首壺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見的器形,在初唐時就開始流行,此壺的一大特點就是明顯具有波斯薩珊式器物造型風(fēng)格。波斯是我國唐代對伊朗的稱呼,唐代中國對外貿(mào)易繁榮,隨著各國貿(mào)易的交流,文化也開始融合。唐三彩造型上的創(chuàng)新手法——波斯薩珊式器物造型風(fēng)格,就是巧妙地把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民族藝術(shù)結(jié)合起來的裝飾手法。
很多參觀者還詢問,這件唐三彩鳳首壺為什么要“開光”?在講解員的講解之下,大家才知道,這里的“開光”是我國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就是為使器物上的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狀,如扇形、蕉葉形、菱形、心形、桃形、圓形等的空間,其內(nèi)飾以圖紋的手法。
在展廳中,講解員特別為參觀者介紹了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壓手杯,堪稱陶瓷館的鎮(zhèn)館之寶。展廳中展出了兩件明永樂年間的青花壓手杯,一件為青花纏枝蓮紋花心壓手杯,一件為青花獅球心壓手杯。青花纏枝蓮紋花心壓手杯杯體如小碗,口微撇,折腰,豐底,圈足,內(nèi)外均繪青花紋飾,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體“永樂年制”四字款。青花獅球心壓手杯樣式和花紋與花心壓手杯基本雷同,不同之處在于杯心單圈內(nèi)飾雙獅戲球紋,球內(nèi)署青花篆體“永樂年制”四字款。
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創(chuàng)制的新型瓷杯。壓手杯的特點是撇口深腹,大小適中,口沿處胎體較薄,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重心落于杯的下部。因此杯的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于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名“壓手杯”。
明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中,青花壓手杯是迄今為止所見傳世和出土的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而且能與明代的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器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堪稱是明代永樂時期獨有的名貴器物。明末谷泰在其撰寫的《博物要覽》中記載:“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nèi)‘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細若粒米,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據(jù)講解員介紹,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繡球內(nèi)書年款和花心內(nèi)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臥蓮圖案者,系明萬歷時期仿制。此種品質(zhì)精良且?guī)в杏罉纺昕畹膲菏直蕦m博物院僅收藏有4件。
這是一件宋代定窯燒造的白釉孩兒枕。只見此枕如小孩伏臥于榻上的樣子,小孩兩臂環(huán)抱墊起頭部,使背部形成優(yōu)美的曲線。定窯的技師匠心獨運,以小孩的后背作為枕面,他們將瓷枕塑造成了一個天真、可愛的男孩形象。整件作品線條柔美流暢,細部的制作生動傳神。
據(jù)講解員介紹,古人喜歡使用玉枕、瓷枕,因為玉、瓷都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在宋代,瓷枕十分盛行,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種類繁多而且造型極為豐富,有長方形、八方形、銀錠形、如意形、虎形、獅形、孩兒形等。定窯是宋代北方的名瓷窯,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這件宋代定窯燒造的白釉孩兒枕是定窯燒造的白釉瓷器的精品之作。
看到這件展品,您想到了什么?很多參觀者紛紛詢問講解員,故宮陶器館怎么還展出海螺呀?在講解員的講解之下,大家才恍然大悟,這件展品不是海螺,而是一件模仿天然海螺的像生瓷。這件像生瓷器海螺內(nèi)壁光滑,外壁粉彩裝飾,達到了形肖逼真的程度,難怪很多參觀者會認錯。
像生瓷是瓷器品種之一,景德鎮(zhèn)御器廠工匠利用瓷土,仿照自然世界中的胡桃、蓮子、棗、栗子、花生、菱角、石榴、螃蟹、海螺等各種動植物形象燒制的瓷器,因為釉色和形狀都達到了逼真的程度,故有像生瓷之稱。吳自牧在《夢粱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中記載:“果子局,掌裝簇饤盤看果、時新水果……像生花果。”從他的記述中我們可知,“像生”一詞在宋代特指仿制的供陳設(shè)觀賞的盤裝花果。明代江蘇宜興窯以各色紫砂泥制作出紫砂陶像生器,在當(dāng)時頗具聲望,開像生陶瓷制作之先河,但是像生瓷器到了清乾隆時期才達到最高水平。因為清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陶工對釉、彩配方及燒窯技術(shù)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能夠隨心所欲地仿燒各種物品。像生瓷的標(biāo)新立異,是清乾隆時期瓷器造型成功的顯著標(biāo)志之一,又因像生瓷是專門為宮廷制作的高級陳設(shè)和觀賞品,因此就更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