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一組圖為十九世紀的養(yǎng)蠶人物圖通草畫。
從清乾隆年間的瑞典“哥德堡號”沉船打撈出水的茶葉。
清乾隆年間的廣彩開窗西洋人物圖茶壺。
清乾隆年間的廣彩合家歡樂人物圖盤。
清嘉慶年間的青花梧桐庭院圖橢圓形肉盤。
清代的石灣窯石榴紅釉立像。
清乾隆年間的廣彩貼花開光人物紋螭耳扁瓶。
一歲半的劉珂羽小朋友在家人的帶領下觀看清嘉慶至道光年間的廣彩開窗人物紋八方形雙耳花插。
廣州手藝人曾掀“中國風”
廣州地處祖國的南海之濱,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外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也被稱為古代海運交通大動脈。據(jù)了解,東漢時期,漢武帝派船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隋唐時期,造船技術和海外貿易非常發(fā)達,成為中國唐代市舶貿易的重要口岸,被譽為“天子南庫”。到了1757年之后的八十余年間,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廣州又成為東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門戶。廣州手工藝人們,就從那時候起,根據(jù)歐美人的需要,創(chuàng)作了很多既有濃厚中國色彩,又略帶歐洲藝術風的外銷藝術品,銷到了國外,在西方各國掀起了一股“中國風”。。(記者 金少兵 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