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龍紋陶盤。
興隆洼遺址出土玉玦。
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錯金銅豹。
昨日,“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60年成果展”在廣東省博物館新館開幕,此次展覽堪稱我國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學專題展覽,展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發(fā)掘的428件/套文物,件件為國寶級文物,包括城址、窯址、王陵、墓地眾多遺跡,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等各種精品,70%以上的文物均是第一次向社會公開展出,涵蓋多項中國考古之最。
此次展覽圍繞考古學研究的一些重大課題展開,如距今一萬年前后文化變化的特點、農(nóng)業(yè)與家畜起源的狀況、中國文明曙光的展現(xiàn)與王朝崛起、歷代都域制度的演變等。展覽文字介紹達6萬字,圖片280幅,讓觀眾從中了解我國考古前沿研究進展。昨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向南方日報記者介紹了此次展覽中的亮點。
中國最早的龍形象
展覽中有一件彩繪龍紋陶盤,發(fā)掘于史前文明的陶寺遺址,陶盤里面用彩繪畫了一條龍,龍頭部形狀很兇猛,有牙齒,身上有斑塊,可能象征著鱗片,尾部卷曲著,有點像蛇,也有點像鱷魚的形象。朱乃誠介紹說,這件彩繪龍紋陶盤年代在4000多年以前,提示了4000多年以前中華龍的信息,從它開始,中國龍形象的演變延續(xù)至今。
“由于傳說的影響,目前中國對龍的認識不準確,都以為龍只是在傳說中存在,其實確實有龍這種動物。”朱乃誠有一個觀點:暫時不要從圖騰崇拜的角度去認識龍,也不要從蛟龍、神話、龍有九子的角度來認識它,古代的龍可能就是一種動物,可能就是鱷魚。
世界最早的玉耳飾
展覽中有一件出自內(nèi)蒙古興隆洼遺址的玉玦,年代為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200年,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玉器,也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玉耳飾。朱乃誠介紹,世界有三大著名古玉器生產(chǎn)國———中國、墨西哥、新西蘭,其中以中國最為淵源流長。該玉器的發(fā)現(xiàn),為中國玉文化的起源找到了重要源頭,將我國雕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該玉耳飾直徑不到3厘米,中間有一條切口。朱乃誠說,“最初并不敢認定這是一對耳飾,因為這對玉玦很重,但據(jù)宋代史料記載有女人的耳垂如雞腸,又從民族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海南黎族人戴的耳環(huán)也很類似,才確定這是一對耳飾。正是因為太重了,才把女人的耳垂拉成了雞腸的樣子。”
最古老的朱書文字
堯舜時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件文字扁壺,上頭記錄了中國最早的朱書文字,扁壺上用朱砂寫了兩個字符,一個是“文”字;另一個字符學界仍存在較大分歧,或釋為命易、堯、邑、唐等,但都與“唐堯”、“唐禹”或“夏啟”有關(guān)。朱乃誠說,這其中包含了堯舜禹的關(guān)鍵信息,但至今仍未破解,此次是首次向公眾公布這件文物。
朱乃誠說,這件扁壺上文字的破譯,可能會對研究堯舜禹時期的歷史有很大作用。
最精美的西漢銅豹
展覽中展出的河北省滿城漢墓的幾件文物均為精品。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三國劉備自稱劉勝后代。展覽中,一對錯金銅豹最為奢華精美。兩只銅豹形象生動,雙眼鑲嵌紅寶石,身上錯金的斑細致入微,雖然通高只有3.6厘米,但是熠熠奪目。
出土自滿城漢墓的銅戈也精美異常。朱乃誠說,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中也出土了類似器型的銅戈,但是無論質(zhì)地還是制作工藝都無法與這件中原銅戈媲美。(記者李培 實習生楊文靜通訊員王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