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一個秋日,北京,英法聯(lián)軍兵臨城下,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先將其洗劫一空,后放火焚燒,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150年后的今天,為了紀念圓明園罹劫,一個惠及150件文物、數(shù)千件瓷片的文物修復活動,首次在圓明園舉行,并免費向公眾開放。面對曾經(jīng)是“萬園之園”的美輪美奐和如今遺址的滿目瘡痍,親眼目睹修復人員耗時艱難的瓷片拼接工作,每一個參觀者的內(nèi)心都不可能平靜。
手工清洗、細致拼接、著色上釉……一系列令人屏息凝神的文物修復工作首次呈現(xiàn)在普通觀眾面前。6月18日,圓明園文物公開修復活動正式啟動,市民可在現(xiàn)場親眼目睹諸多破碎瓷片被復原成一個精美瓷器的過程。
6月18日上午,在圓明園南門內(nèi)的文物科技保護基地,設(shè)立了“文物現(xiàn)場修復展示區(qū)”,近百片大大小小的瓷片擺滿了工作臺,工作人員仔細地比對、分揀瓷片。另兩名工作人員正在對瓷片進行擦拭,像拼圖一樣按照原有紋飾圖案用熱熔膠對瓷片進行拼接。通過玻璃幕墻,市民可以近距離地觀看修復間內(nèi)文物修復全過程。
圓明園文物修復公益活動組委會負責人介紹,修復文物中主要是圓明園出土的官窯和民窯破損瓷器,修復過程包括照相記錄、器型圖繪制、分揀、清理、拼接、塑型、上色、做釉、做舊等16道工序,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從3萬多片出土瓷片中挑選出可以修復的瓷器瓷片,目前僅選出五百片。首批修復完成的20件文物中不僅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使用的精致器具,也包括宮女、太監(jiān)使用的普通用具。
工作人員介紹,在此前的瓷器分揀和拼接過程中,他們還意外拼接出了一件康熙青花龍紋碗。
據(jù)了解,現(xiàn)場修復將向公眾免費開放至10月。目前,市民可在現(xiàn)場看到已完成修復的20件文物,其他130件圓明園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預計在10月18日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紀念日之前完成。屆時,修復完成的文物將交付給圓明園,并舉行巡展。
【國內(nèi)首次】展示文物修復的全過程
6月24日,圓明園里距離南門不遠的一個院子內(nèi),是同期落成的圓明園文物科普教育基地,文物修復活動正在基地內(nèi)的展覽館舉行。整個展覽館被一道玻璃幕墻分為前后兩個空間,幕墻外是“圓明園·世界的集體記憶——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主題展覽,幕墻內(nèi)是文物修復人員的工作現(xiàn)場。展覽以圖片和實物為主,圖片內(nèi)容包括圓明園焚毀前后主要景點、建筑的對比,中間展臺上擺放的是數(shù)十件重新修復的瓷器,其中既有成功修復的完整器件,也有永遠不可能拼接完全的大瓣瓷片。
進入場館的游客參觀完圖片后,一般都會聚集到幕墻前仔細觀看工作人員如何拼接、修復這些瓷片。雖然整個場館所占面積不過兩三百平方米,參觀人流絡(luò)繹不絕,但館內(nèi)鮮少大聲喧嘩,異常安靜。當日室外艷陽高照氣溫達到34度,鐵板搭建的場館內(nèi)因電路未鋪設(shè)完還沒有安裝空調(diào),但人在館內(nèi)身處莊重、安靜的氣場,并不覺得十分炎熱。
該項活動由圓明園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科技保護專項基金共同發(fā)起,據(jù)基金會相關(guān)負責人錢芊介紹,向觀眾展示文物修復的全過程,在國內(nèi)尚屬首次。此舉旨在呼吁游人愛護文物、關(guān)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國人自覺保護祖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熱情。“圓明園遺址具有極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她既是中華文明無比輝煌的歷史紀念,又是中華民族近代屈辱的紀念遺址,更是值得全人類深刻檢討和反思的文化遺存。而圓明園的文物,除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外,同時也是科普教育形象、生動的活教材。”
目前,在圓明園文物科普教育基地進行修復的文物,大多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珍品,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石刻、琉璃等。
【意外收獲】拼出康熙青花龍紋碗
目前向公眾展示的文物修復活動主要分兩部分,一是志愿者將紛繁復雜的大小瓷片根據(jù)顏色、花紋瓷片種類進行分類,二是由專業(yè)修復人士對殘缺的器物進行修復。
擺在志愿者潘婷婷面前的是174片青花瓷片,在外人看來,這些瓷片花紋相似,瓷質(zhì)相同,似乎全部來自于一件器物上。但在文博修復專業(yè)畢業(yè)的小潘看來,雖然瓷片均屬于青花,但依舊可以看出至少來自五六件不同的器物。她拿起兩片碗底碎瓷片指點:“你看,這件碗底瓷片的兩條環(huán)線里邊的稍粗外邊的稍細,那件雖然也是碗底,但兩條線粗細基本一致。而且,這個瓷片的白色純凈,那個瓷片白色發(fā)黃,所以肯定屬于兩件器物。”潘婷婷說,給這些分類沒有竅門,完全靠一點一點的拼接試驗,“就像玩拼圖一樣”,直到兩片瓷片的傷口完全吻合,才能確定來自同一件器物。
一旦確定兩瓣瓷片可拼接后,小潘會用專業(yè)黏合劑進行初步固定,而這些黏合劑在進入修復程序之后又會被專業(yè)溶劑消除,采用更為專業(yè)的材料進行正式修復。讓所有人意外的是,這個今年5月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女孩子此前從366件碎瓷片中,意外地用14件碎瓷拼出一件康熙青花龍紋碗,“能拼出那個碗挺意外的,心里特別高興。”潘婷婷畢業(yè)于山東萊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文博專業(yè),她說自己作為志愿者干這份工作完全是憑興趣,而對于前段時間熱播的清代歷史劇她也看了不少:“剛開始來的時候看到這么多年代久遠的器物,心里真是挺激動的,在家里看電視也看不到這么細致啊,而且還能親手觸摸。這個修復工作可能會持續(xù)到10月,我現(xiàn)在拼的是康熙年間的,今后還會拼雍正年和乾隆年間的,想起來心里就很舒服,天天對著看,多好啊。”這個20歲出頭的女孩子說話的時候笑容里總帶著一絲羞澀。
【先進手段】采用 “ 可逆性修復 ”
2007年畢業(yè)的楊曉宇是文物基金會的專業(yè)修復人員,從畢業(yè)開始就在基金會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瓷片現(xiàn)場修復工作主要由他負責。他說,全部修復程序歸納起來分前、中、后三期共16個步驟。前期先要給文物碎片進行照相、文字記錄,然后進行器型圖、病害圖繪制,材料分析檢測、測試,檢查外觀、強度性能,拆解、清理,文字、照相記錄;中期開始給瓷片進行拼接、配補,文字、照相記錄,之后進行修整、矯形,文字、照相記錄;后期要給初步修復好的器物進行上色、做釉,文字、照相記錄,然后是做舊,文字、照相記錄,最后是建立保護修復檔案。根據(jù)修復難度的不同,完成一件器物所有的修復程序最長的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楊曉宇很喜歡文物修復工作,覺得自己能每天面對這些帶著古代文化記憶的文物,并能親手觸摸、修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我不是學考古的,看不出這些文物的年代,但聽老師說這些都是官窯燒造的好東西。”他墊著布拿著一只粉彩花果紋殘盤對著記者說。“我們基金會的其他同事以前還做過三星堆的文物修復工作,這個很多媒體都報道過,網(wǎng)上也有消息。”對于自己沒能親自參與的三星堆文物修復工作,楊曉宇說起來有點向往。
據(jù)錢芊介紹,此次文物修復過程有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描述,叫做“可逆性修復”:“所有用到的材料都可以通過相應的溶劑降解,將其恢復到未修復前的碎片狀態(tài),以備今后出現(xiàn)更先進的文物修復材料后進行替換。而所有的溶解材料都會在每件文物的檔案中記載,這是目前瓷器修復最先進的手段。”
【難點解讀】既還原美麗又保留傷痕
就文物修復過程的部分問題,記者采訪了修復團隊專家、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副教授胡東波。
歷年來,圓明園出土的文物數(shù)量較多,破損且須修復的也不在少數(shù),此次選擇的150件文物是如何篩選出來的?胡東波說,在文物選擇上有三個標準:代表性、稀缺性、可修復性。要確保修復的文物有一定的價值,但又必須能夠修復。比如此次修復中量最大的瓷器,在清代瓷器中,康熙和雍正年間的是最好的,因此此次修復的多是這些瓷器。同時,修復中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有價值,需要相關(guān)的歷史和照片等資料作為基礎(chǔ)。因此,修復必須選擇一些相對完整的、能夠修復的文物。
胡東波表示,此次修復的文物中,多是二、三級文物,修復前須報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此外,一些破損嚴重的文物尚需定級。
胡東波說,修復前最重要的兩個工序是確定文物破損前在圓明園的具體位置,以及對文物進行病害調(diào)查。在確定位置上,此次修復的文物都是從圓明園出土的,為此,需要結(jié)合之前的文物出土報告,把修復文物的位置一一對應。這些文物從哪個遺址出來的,當時的擺放情況大概如何,都要具體分析,然后再根據(jù)其位置,判斷其具體的用途。舉例說,如果一件佛造像是從含經(jīng)堂出土的,它當時可能位于大廳,由此推斷出其用途,之后才好考究其工藝。
修復工程開始之前還要對被修復文物進行病害調(diào)查,并繪制病害圖,通過分析研究后,再制定保護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將通過3D技術(shù)記錄文物原貌。
胡東波說,文物修復的難度不在于其過程。目前,國內(nèi)關(guān)于瓷器、佛造像和石刻文物等的修復技術(shù)已相對成熟。但圓明園的文物有其特殊性。
據(jù)他介紹,修復后的文物要展現(xiàn)其受損前原有的華美和工藝水平,同時還要展示其經(jīng)歷浩劫的痕跡,讓觀眾在看到修復后的文物能夠認識到那段歷史,這一點比較困難。比如佛造像等銅器文物,其本身的修復并不難,但由于圓明園的佛造像被大火燒過,表面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修復中,要保留其本體不受侵害,要保持其原有美麗,還要有其受傷痕跡,這些要素要完美結(jié)合,需要專家組進行綜合研究。同樣,瓷器等在經(jīng)過大火之后,低溫釉在高溫下也會出現(xiàn)變化,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新聞鏈接“萬園之園”的歷史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康熙晚年,歷經(jīng)清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集中大批財力物力、役使無數(shù)能工巧匠精心營造了150多年,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因均受圓明園管園大臣管理,故統(tǒng)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圓明園是一座規(guī)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皇家宮苑,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皇帝都會在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又特稱“御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將親自命名的花園“圓明園”賜給四子胤禛(雍正),并御書三字匾額,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雍正認為“圓”、“明”是指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jù)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薄弱應先攻;并聽說,中國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于是,英法聯(lián)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并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火燒圓明園”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五園: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當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時,放火的主使者英軍指揮官額爾金伯爵得意忘形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竟將此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yè)績,而全世界正直的人們卻被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