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地處歐亞交通要道,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譜寫了歷史上的許多傳奇。在上海世博會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國展示了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上的滄桑巨變,展現了多種文明在碰撞中的融合,也為觀眾揭開了中亞文化的神秘面紗。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五國不約而同展示了絲綢和毛毯等古代商路上最著名的商品。土庫曼斯坦館和烏茲別克斯坦館還專門開辟了絲綢服裝展示區(qū)。精巧的花紋和縫制藝術展現了傳統(tǒng)中亞國家的民族技藝。
瓷器也是五國爭相推介的工藝品,其中以烏茲別克斯坦館的瓷器最為精美。一件名為“貿易商旅”的瓷器作品再現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繁華景象:駱駝背負著很多商品;商人用懇切的眼光兜售香料;買家在不屈不饒地討價還價。整個作品人物眾多卻錯落有致,是罕見的藝術精品。
絲綢和瓷器的工藝技術在歷史上曾都被視作是中國的“專利”,但隨著漢朝以后中國與中亞以及歐洲貿易通道的打通,絲路之上的很多民眾相繼學會了相關制造技術。
哈薩克斯坦館的3D電影中,有大段描述絲綢之路的動感畫面。影片中說,絲綢之路對哈薩克斯坦最大的意義,在于“推進了交流合作和與鄰國的友好關系”。
核桃等作物以及多種香料也是中亞各館不可或缺的展品。不少觀眾存在誤解,以為這些展品“沒有價值”,“純粹是充數”。實際上,它們在中國與中亞貿易關系中也具有特殊意義。
史料記載,在絲綢之路上,中亞等國商人向中國出口的特色產品就是這些在今天來看不太起眼的物品,長期以來曾很珍罕,并非尋常百姓所能享用。
而在中亞各館,刀劍也都是必展的物品,有鐵制、銅制、金制多種,讓人目不暇接,體現著彪悍的民風。在土庫曼斯坦館展示精美絲綢男裝的同時,模特身旁竟也擺著一把獵槍。中亞地區(qū)民眾傳統(tǒng)上多以打獵游牧為生,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積累了驍勇善戰(zhàn)的性格。
除了自然因素,中亞地區(qū)位于歐亞戰(zhàn)略要沖,乃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爭和沖突是必不可少的。中亞五國館對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都花了大量篇幅進行展示。
中亞五國各館十分熱情,對觀眾的合理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工作人員都穿著民族盛裝在門口迎候,吸引了大批觀眾。在哈薩克斯坦館,高科技元素特別多,靚麗的女工作人員請記者觀看各類文藝片,并認真教記者如何玩電子拼圖游戲。土庫曼斯坦女孩也主動和進館的小朋友做游戲。
由于多種文明在“歐亞中心”碰撞和融合,中亞各國館特別是哈薩克斯坦館展品極為豐富,觀眾在五國館逛一圈,算上排隊時間需要半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