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產品銷售到美國,如果對方提出以個人支票擔保來賒欠,就要格外小心。”27日,在省貿促會舉辦的研討活動上,美國著名“討債公司”SGA創(chuàng)始人西摩·基爾曼以及紐約BallStollBader法律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霍華德·巴德,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北京分行行長溫守諾敬告我省100多家外貿企業(yè)要提防對美貿易風險。
當越來越多的“新面孔”出現(xiàn)在外貿陣營時,我們的企業(yè)受騙概率也大為提高。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外貿企業(yè)每年的壞賬率高達5%,有的外貿公司更是達到30%,遠遠高于西方企業(yè)0.25%—0.5%的水平。就美國而言,雖然貿易環(huán)境總體上比較規(guī)范,但如果給所有進口商的誠信加以劃分,至少也有5%—7%的“壞家伙”。美國專家說,外國企業(yè)在美國的呆賬壞賬并不少,每年的商業(yè)訴訟有50多萬件,其中4%左右是來自中國公司的。
美國專家根據(jù)他們幾十年的辦案經歷,對美國進口商惡意欺詐的手法進行歸納“揭秘”:最常見的“陷阱”是要求中國出口商先發(fā)貨后付款,然后再利用美國相關法律條款,以交貨不及時或貨物破損為由拒絕付款。一家中國公司出口總價值400多萬美元的內衣到美國,進口商就以貨物遲到導致了訂單流失為由,分文未付。手法二即“空頭支票”騙局,在和出口企業(yè)商談付款方式時,提出用個人支票支付或者作為賒欠擔保,并且信誓旦旦說支票很可靠,否則銀行會降低其個人信用等級等等。手法三是在收到貨物后很快宣布公司破產,給惡意欺詐披上合法外衣。手法四化整為零,將一個訂單拆成1.5萬—2萬美元不等的若干小單子,下給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區(qū)的出口商,先賒銷后賴賬。手法五以配額為借口,說美國政府不允許更多的中國商品進入市場,以達到賴賬目的。
盡管“洋騙子”的騙術并不高明,但我省企業(yè)“中招”的卻并不鮮見,研討會上記者就“現(xiàn)抓”了幾個例子。一家紡織品出口公司負責人說,他們確實經常碰到美國客戶提出用個人支票擔保要求先發(fā)貨后付款的單子,結果多次發(fā)現(xiàn)是“空頭支票”。另一家化工企業(yè)在美國找了一家公司做代理,他將貨物發(fā)給美國進口商,而貨款則通過代理商轉匯。不久前,當他發(fā)出了一大單貨后,這位代理商竟“人間蒸發(fā)”了。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他們上當?shù)脑虿⒉粡碗s,有的因為單子小,想賭一把;有的曾經是合作伙伴,便放松了警惕;還有則缺乏基本知識。
化解貿易風險,一靠防范,二靠補救。美國專家提出,防范的方法有兩條,首先是發(fā)貨前通過對方開戶銀行或委托中介機構詳細了解客戶相關情況,包括信用等級、財務狀況、資產情況、公司組成、業(yè)務范圍、有無抵押等。其次要簽訂有采購商簽名的“銷售確認書”,這是美國法律中解決爭端最有效的證據(jù)之一。在法庭上,賣方只要出示這份商業(yè)文件和發(fā)票、交貨證明,一般很快就能獲勝。反之,不僅要打“持久戰(zhàn)”,而且獲勝渺茫。專家特別提醒,在美國,簽訂銷售確認書是最常見的做法,如果買方拒絕簽訂,就可能亮起了“紅燈”。與此相反,假如對方給出的條件特別優(yōu)惠,也要警惕可能有詐。
至于補救,最重要的是及時。專家們的觀點是,雖然法律規(guī)定訴訟有效期最多可達6年,但“早起的鳥兒有食吃”,當財產被其他債主分割完后,后來者只能望而興嘆了。而追討錢款可先請討債公司、律師事務所等進行調解,只要債權人和債務人簽了字,調解書就有了法律效力。和訴訟相比,調解具有時間短、生效快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