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癡迷收藏,收的陶瓷頻頻被國內(nèi)頂級專家認可,卻不曾用來換過一分錢。昨日,醉心陶瓷的武漢藏家林鋼表示,不賣,但可以捐。適當(dāng)?shù)臅r候,可將一些藏品捐給文物部門。
上個月,他的一只小花瓶又被故宮博物院專家斷代為唐宋時期。當(dāng)場,有買家出資50萬元求購。林鋼婉拒,“不售一瓶一罐”的收藏原則在他這里延續(xù)。
20世紀80年代末,林鋼開始玩翡翠。他先買來經(jīng)典書籍,然后天天逛香港路文物市場逛,按圖索驥,不想這樣竟收到不少的好東西。
1991年,中國寶玉石協(xié)會副會長欒秉璈來漢,他拿4只鐲子去鑒定,結(jié)果都是A貨,他花百十元淘來的,價值大多在2000元以上,這讓他自信心陡升。
當(dāng)時,收藏界有此一說:想玩就玩陶瓷,要玩就玩官窯。
于是,想要挑戰(zhàn)自己的林鋼買來陶瓷書,復(fù)制以前的做法,開始專門收官窯瓷器。
寫有“大清乾隆”或“大清康熙”等字樣的瓶子,他碰到就花錢買進,一買好幾件,一次就是萬把塊。而他的月收入也只有千元左右。
1993年,林鋼家里已擺滿了上百件瓷器。他自以為收獲頗豐,就請武漢一位陶瓷專家來看。專家在他家里轉(zhuǎn)了一圈,根本不拿瓶子上手,直接對他說,全是仿品。
直到現(xiàn)在,他還認為,那一次的打擊很大,他一度絕了玩瓷的念頭。專家走后,他依然氣難消,把一個瓶子摔得粉碎。
不過,冷靜下來的他梳理了自己的收藏之路,覺得應(yīng)拋棄按圖索驥的玩法。
他開始到古玩行找老板學(xué)習(xí)。那些人大多在瓷器里摸爬滾打了十多年,有的甚至是瓷器產(chǎn)地的人。不但識貨,連造假的技術(shù)也十分了解。
在他們那里,林鋼知道了瓷器鑒定不能僅靠款識,器型、胎釉和畫工也都是判斷的重要依據(jù)。
他一邊和這些人逛商店市場練眼力,一邊收集更重要的書來讀,這個過程一直持續(xù)了十年。
2003年,故宮博物院專家的一次網(wǎng)上鑒定,他的小瓶子初次得到肯定,也給了他玩瓷器的信心。這時候,和他一批玩瓷器的藏家,大半都被淘汰了,退出了收藏界。
說到自己陶瓷收藏史,林鋼認為應(yīng)該是從玩翡翠開始。“好的瓷器要有玉石內(nèi)斂柔和的‘寶光’,而不是玻璃刺眼的‘躁光’,F(xiàn)在看來,玩翡翠對鑒賞陶瓷的光澤非常有幫助,算是玩瓷的前期準備。”
不過,陶瓷比玉器復(fù)雜百倍,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弄個明白。所以,林鋼暗自給自己做了個箍,“不為錢售瓷,只為文化而收藏”。
如今,他收來的瓷器有數(shù)百件,仿品有,真品也不少。不管是真是仿,他都小心伺候著,“真與仿都是文化的折射,通過這些對比,可以研究中國的文化、藝術(shù)、生產(chǎn)工藝等方面,收藏的意義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