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清戰(zhàn)國“官窯”挖掘出數(shù)以噸計的陶瓷碎片
|
|
|
|
她們屬于2000年前!
全國最早的“官窯”在德清發(fā)現(xiàn),比南宋官窯老虎洞遺址要早1000年
為什么要做仿青銅的瓷品?為什么瓷片上會有黑手。孔屛奈锔嬖V我們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向省內外媒體披露一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該所會同德清縣博物館,在德清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龍勝村后的亭子橋,發(fā)掘出一處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窯址。
主持此次發(fā)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陳元甫說,它比南宋官窯老虎洞遺址要早1000年。這次出土了大量高檔的仿青銅器原始青瓷,發(fā)掘出7條窯爐遺跡。它是一處戰(zhàn)國時期越國存在的,專門為王室和上層貴族燒造高檔次生活和喪葬用瓷的窯場?梢曰就茢,它是迄今為止全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官窯”。
記者昨天有幸和這些2000年前的文物零距離接觸。
大量出土的是高檔貨
瓷片還留下窯工黑手印
昨天記者一行來到德清亭子橋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四周一片竹林圍繞著。記者趕到時,整片發(fā)掘場地用幾塊大小不一的塑料布蓋得嚴嚴實實。工作人員掀開它們神秘的“蓋頭”,2000年前的戰(zhàn)國窯址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山坡最下面一處是2號窯爐,保存得很完好,窯爐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碎瓷片。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陳元甫說:“瓷片實在太多,我們取了一些回博物館,并拼出了幾件器物。”窯爐的不遠處便是靜靜流淌的東苕溪,也許戰(zhàn)國時,“官窯”青瓷正是從這里運向越國的各個地方。
在德清縣博物館一樓的展館內,地面鋪了一層塑料布,大量瓷片擺放在上面。德清縣博物館館長俞友良說:“這次出土的瓷片數(shù)以噸計,拼瓷片工作量很大。”瓷片被小心地堆成一個個小堆,一個小堆里的瓷片屬于同一件器物,等待考古人員的拼接。找不到的部分,考古人員用石膏耐心地補好。有的瓷片上還留下了當時窯工黑糊糊的手印,可能是不小心弄上去的。這一不小心,好不容易燒成的瓷器,就成了廢品。
此次亭子橋窯址出土了各種器形的原始青瓷器,大量的是仿青銅的禮器和樂器,也有一般的碗、盤、杯、盅、盂、盒等日用品。
禮器是指盛食物的器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了,當時的貴族們在宴會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對盛食物的器皿也刻意講究。各級貴族因身份地位的不同,使用的盛食器都分為不同的規(guī)格和等級。
當時禮制有規(guī)定,絕對不允許一般百姓家里使用禮器和樂器。亭子橋窯址的發(fā)掘表明,這是一處專門為越國王室和上層人士燒造高檔次生活和喪葬用瓷的窯場,它已經(jīng)具備了早期官窯的性質。
盡管還沒有找到明確的文獻記載,但考古學家根據(jù)發(fā)掘資料推定,它為越國時期的“官窯”,是迄今為止全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官窯”。
論年代應該算原始青瓷
論質量有些比后期的還要棒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青瓷的成熟燒制年代在東漢”,此前的瓷器稱為原始青瓷,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成熟青瓷達到了現(xiàn)代瓷器制作的基本水平,可以理所當然稱為瓷器。
這么一算,亭子橋窯址燒造的戰(zhàn)國青瓷應屬于原始青瓷。而在此次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瓷碗、瓷杯、瓷盆等日常器皿,還有仿造青銅禮器、樂器等的高檔瓷器,其燒造技術之高超出許多后期瓷窯。
“從胎的致密程度、釉色看,青瓷燒成溫度至少在1200度以上。如果溫度太低,青瓷不夠硬,容易發(fā)脆?梢娝呀(jīng)接近了成熟青瓷的水平。”陳元甫說。浙江是青瓷的發(fā)源地,從商代開始燒造,成熟青瓷又由原始青瓷發(fā)展而來。
一直以來,陶瓷界都將上虞小仙壇東漢窯址的產品認定為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成熟青瓷。而此次發(fā)掘出土的器物中,有一批質量可與之媲美,還有一批燒制很好、體形又碩大厚重的大型器物。
“小物件要燒透很容易,但大的器物就很難,這可以說明當時的燒制水平非常高。”陳元甫介紹,今年4月中旬,故宮博物院、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將組織專家學者,在德清縣召開“瓷之源”學術研討會,重新探究中國青瓷的起源、燒制技術成熟年代和發(fā)展歷程。
“如果亭子橋燒造的原始瓷被認定為成熟青瓷,那成熟青瓷起源將往前推600多年。”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員鄭建明說。
發(fā)現(xiàn)窯床比發(fā)現(xiàn)瓷器更有意義
窯床火膛里的泥又黑又硬
“瓷器是流動的,而窯床是固定的,只有找到窯床才能證明瓷器出生地。在古陶瓷考古中,發(fā)現(xiàn)窯床比發(fā)現(xiàn)瓷器更有意義。”鄭建明說。
此次在亭子橋發(fā)掘的7條窯爐遺跡都建在一個小山坡上,每處都有2到3條窯爐先后疊壓打破,說明每處窯爐都經(jīng)過整修和重建。窯爐的坡度比較緩,陳元甫說:“如果坡度太平,火爬得太慢;坡度太大,火又爬得太快,都浪費燃料。
這樣的坡度剛剛好,前面3度,后面7度,中間10度左右。”
其中,2號窯爐保存得很完好。窯床長8.7米,寬3米多,呈長條形,符合當時江南窯床短而寬的特點。它像條龍盤在山坡上,因此被稱為“龍窯”。到了后期,龍窯就完全變樣了,形狀長而窄,且分成幾個部分。由于窯爐太長,中間兩邊還要開幾個放柴火的口子,要不然前面火膛的火根本燒不到后面。由于空間更大了,能燒造的青瓷也更多。
亭子橋窯址上,雖然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仍留下了當年使用的痕跡,火膛里的泥燒得又黑又硬,像一塊塊石頭。泥土是明顯的紅燒土,與周圍的土不同。以前燒造青瓷,為了不讓瓷土粘住窯底的土,窯底還會鋪上一層沙。
陳元甫介紹:“當時窯床前面的火膛有個高起的拱頂,1米多高。因為邊上竹子比較多,窯工把竹子編成一個支架撐住,外面再糊上泥土,更加牢固。”仔細看,泥土里確實留下了竹子的痕跡。
越國貴族墓的高檔隨葬品產自何處
這回可能有了答案:就是這兒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本世紀初,在浙江的紹興、杭州、余杭、長興、安吉、海鹽等地的一些大型越國貴族墓地中,出土過大量仿青銅原始青瓷禮器、樂器的高質量原始青瓷。2005年在“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大墓”出土的成組(套)原始瓷禮器、樂器更震動考古界、古陶瓷學界,并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這些青瓷究竟產自哪里?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
鄭建明表示,鴻山等越國貴族墓葬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禮樂器,如作為禮器的鼎、豆、提梁壺、罐、盆和作為樂器的甬鐘、鈴、鼓座等均在亭子橋窯找到相應標本,且該窯址出土器物的紋路、造型比“鴻山墓”里的更精美。
其中,樂器的個體大小和實際能使用的青銅樂器相仿,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形象十分逼真。而且器物上還飾有精細的云雷紋,是用拓片拓上去的。
鄭建明還說:“不同產地的瓷器,其泥土成分不同。因為在亭子橋出土的原始瓷殘次品、碎片的取土成分與‘鴻山墓’原始瓷禮、樂器的基本一致,能初步確定德清原始瓷窯群是這類產品的集中產地。”
他們將進一步做理化測試搜集數(shù)據(jù),分析兩者的胎質、原料、燒制溫度和吸水性等。如果各項指標都高度一致,那便能說明“無錫鴻山墓”等越國貴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禮、樂器就是在這里“出生”的。
關于窯址的3個“?”
1.2000年前的窯址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
耕種翻土被鋤頭帶到地面上。
早在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時候,考古人員就發(fā)現(xiàn)了亭子橋的蛛絲馬跡。在野外文物巡查時,考古人員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少數(shù)碎瓷片,拿回博物館請專家看過后,認定瓷片質量很高,附近可能有古代窯址。
戰(zhàn)國時期的瓷片怎么會露出地面?考古學家介紹,由于常年耕種、翻土,有些瓷片被鋤頭帶到了地面上。最近這里有項工程要進行,因此他們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據(jù)考古人員掌握的資料,亭子橋窯址附近,至少還有25座同時代的窯址。
2.為什么要做仿青銅器的青瓷?
青銅當時比較俏,貴族就用仿制品隨葬。
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仿青銅器的青瓷,包括禮器和樂器。
在遠古的時候,部族有人死去,活著的人認為死者的靈魂并沒有死,而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活著的人出于友愛的心理,把死人當作活人一樣供奉。用禮器和樂器隨葬。
為什么江浙的越國大墓不直接用青銅器隨葬呢?專家說,當時江浙一帶,青銅器的原料比較稀缺,制作起來又很費一番工夫。南方的王族講求務實,將原料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拿來制作生產工具和兵器。隨葬品就用仿青銅器的青瓷替代了。
3.當時越國都城在紹興,為什么“官窯”設在德清?
燒窯需要水,選址可能有這方面考慮。
亭子橋窯址生產的年代估計是越國最強盛的時期。當時,吳越兩國戰(zhàn)爭頻繁,德清所在的地區(qū),有時是越國的北界,有時是吳國的南垂。越國的都城設在今紹興,德清離紹興路途遙遠,為什么要將“官窯”放在這里?
考古學家說,原因還在研究?赡艽嬖谙旅鎺讉因素:這里有豐富的高嶺土,它是制作青瓷首選的原料;旁邊是東苕溪,燒窯需要水,將燒成的器物運往全國各地也需要有水路。
還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越國曾有一段時間將中心放在安吉,安吉城市周邊布滿了重要的手工業(yè)作坊,而安吉離德清很近。不過這些還只是猜想,疑問有待考古學家一一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