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大三學生李萬澄放棄學業(yè),投身商海,這一舉動在校園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近日,23歲的李萬澄在剛和客戶談完生意后說:“現(xiàn)在每成功一件事,都覺得和偶像比爾·蓋茨接近了一步。”
李萬澄棄學創(chuàng)業(yè)的事在學校傳開后,引發(fā)了一場大討論,這是必然的。有人為他此舉感到惋惜,認為二十來歲,正是求學的好年華,如此做實在是舍本逐末。更有人認為,棄學經商,是荒廢學業(yè),辜負了人民的期望和國家的培養(yǎng)。對李萬澄的棄學經商,我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更不必惋惜,而是應該用理性的眼光看待。
可以看出,李萬澄放棄學業(yè)投身商海,是深思熟慮后,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做出的正確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實屬覺醒之舉。他鐘愛的是工商管理系,卻被調配到了計算機系。他覺得索然無味,竟因此迷上網絡游戲,過得十分消極。于是,專業(yè)不“對口”促使他念起生意經,沒想到,在生意場上他如魚得水,生意做得紅火。相反,如果他乖乖地在校園里學一個不喜歡的專業(yè),按部就班地拿到畢業(yè)證書,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梢哉f,李萬澄為了理想而棄學業(yè)搞創(chuàng)業(yè),提前進入社會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由李萬澄的棄學經商,我想到了王致和臭豆腐。王致和臭豆腐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北京的老字號。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王致和金榜落第,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于是,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便做起了老好當。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fā)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到了秋天王致和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此后,王致和考場失意,屢試不中,遂棄學經商,全身心投入,開起臭豆腐作坊,臭豆腐的生意卻日漸興隆,生意越做越大,清朝末葉,王致和臭豆腐竟傳入宮廷。
李萬澄因專業(yè)不對“口”毅然棄學經商,初涉商海便小有成功;王致和考場失意,屢試不中,可喜的是,他沒有深陷其中,轉而把臭豆腐的生意作為自己的主戰(zhàn)場,結果大獲成功,使王致和臭豆腐聲名遠揚,流傳至今。這兩個事例告訴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特別是市場經濟時代,不要唯文憑是舉,要注重鍛煉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要知道,世間沒有過不去的坎,條條大路通羅馬,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