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般來說,國企和外企都會強調“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作業(yè)鏈”。但在國企和外企呆上三到五年的人往往在這個“作業(yè)鏈”上的表現迥然相異。“國企派”的人士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是抓住“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糾纏不清,而“外企派”人士則往往是強調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更為關注“解決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
12、在工作思路初步確定了之后,最為關鍵的不是進一步完善思路,而是將思路馬上付諸行動。這一方面是因為你的思路如果不去執(zhí)行,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在一些方面會捷足先登,另外也是因為“想象的東西”和“實際的東西”往往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邊執(zhí)行邊完善更有利于工作思路的完善。但最為重要的是,雖然“思”跟“行”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步之遙,但做與不做的效果卻有天地之別。對于實際工作而言,老是“想”、不去“做”,沒有任何意義。
13、在職場人士給自己職業(yè)生涯定位的時候,如果感覺某個行業(yè)非常有發(fā)展前途,那就將自己定位于這個行業(yè),盡最大的努力去了解這個行業(yè)的一切,見證這個行業(yè)的風雨歷程,若干年以后自己的身價自然倍增。但在同時也應該注意,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將自己定位于一個行業(yè)”,而不是“將自己定位于行業(yè)內的某個企業(yè)”,特別是對于一個新興行業(yè)、一個還沒有進入成長期的行業(yè)來說更是如此。
14、學習也好,實踐也好,非常關鍵的是將問題框架和基本要素掌握。做到這一步后,以后再看東西,再去實踐,就沒有必要一切從頭再來,而只需要進行“瀏覽”和“掃描”,對自己原有的體系來一個查漏補缺,像電腦程序那樣來一個“最新更新下載”即可。很多人的學習效率非常高、悟性特別好,其原因也往往在于此。
15、當你發(fā)現競爭對手的某些舉措明顯違背常理的時候,那就應該仔細琢磨一下其背后隱藏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一些陰謀詭計,更為可能的是增強人家實力的一些小技巧,而后者更應該值得思考和研究。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要牢牢記住一條,競爭對手永遠不會去做“不利己”的事情,他們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損失最小化”是一條永遠不變的定理。
16、就拿些文章來說,一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是和他現在所處的環(huán)境直接相關的。如果一個人深入一線,那么他寫的東西往往就是非行具體、非常細節(jié)性的、動態(tài)性很強的東西,而宏觀層面的東西寫不了多少;如果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遠離一線,即使他以前非常擅長寫細節(jié)和動態(tài)性的東西,基于環(huán)境變化原因他現在也只能往宏觀、綜述上面轉,因為他現在得到的信息已經不是很詳細、很及時了。
17、世界上“共性”的東西非常普遍,“共性”的東西要遠遠多于“個性”的東西。然而世界上相當大一部分人老是過分強調“特色”和具體的“實際情況”,老是錯把“共性”當作“個性”,容易把人類共同的一些缺點來作為某類群體特有的東西,就像所謂的“阿Q精神”。
18、像《水滸傳》、《西游記》這樣包羅萬象的經典巨著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確實深刻的反映了當年中國歷史文化的面貌、風土人情以及諸多非常重要的職場和社會潛規(guī)則。像這樣的巨著很難想象其創(chuàng)作全過程是由一個人來完成的,倒是很像是數代人通過三百年的時間來不斷演進完善,最后由某個人物在前人的基礎上集其大成。其實任何職場和商場的成功歷程也往往和這兩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歷程相似。
19、現實當中每個人經歷當中每走過的一步,都是平淡無奇。影視作品中的歷史人物的經歷和實際情況之間往往會有很大的出入,無非是為了增加傳奇色彩來吸引受眾的眼球。作為現實中的職場人士,也別奢望自己會有多少傳奇經歷,最現實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以積極的心態(tài)把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好,只要做到這一步,積累下去自己照樣會有一番天地。
20、業(yè)績和能力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說”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更不是在學院和培訓課里“學”出來的,而是在具體工作當中一步接著一步踏踏實實的做出來的,業(yè)績和能力永遠拒絕“心煩氣躁”、“偷奸取巧”、“好高騖遠”和“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