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著名投資、管理咨詢專家溫元凱指出,中國內地富豪有四大頑癥,一是變得狂妄,二是貪婪和野心,三是不良嗜好,好色成性,好賭成性,四是為感情所累,"小蜜參政容易敗家"。一言以蔽之,就是道德素質低下。這些富豪們中有些人確實是在金錢的迷惑下素質下降,但是更多的恐怕是在成為富豪之前素質就不高。那么,為什么偏偏是有些素質不高的人成為富豪呢?
我們的改革就是從計劃經(jīng)濟轉向市場經(jīng)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政府掌握著絕大部分的資源,資源主要由政府來配置,可是我們又缺乏可靠的權力制約機制。既然政府權力不受監(jiān)督制約,同時又讓政府直接代替市場進行資源配置,這就等于把全社會的資源都交給不會被問責的當權者去支配,這當然就給了當權者以權力尋租的機會。這意味著,當資源都掌控在政府部門手里的時候,誰能夠與權力掛上鉤,誰能夠與政府或者政府中的某些關鍵人物建立"關系",誰就能發(fā)財,權力關系也決定誰能夠成為富豪。
由于行政權力掌握了幾乎所有的資源和審批權,這也逼著每個想發(fā)財?shù)娜酥荒茏吖偕坦唇Y的道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叫作"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句話典型地說明了某些人發(fā)家致富的那個浮躁的時代背景。某些善于鉆營的"膽大"者利用時代提供的"機遇",拉攏關系,依托權力迅速發(fā)財。這也造成了發(fā)展機會的不平等,在某些人不光彩地一夜致富的同時,他們也利用權力與金錢將其他人擠出了發(fā)財?shù)?quot;快車道",讓更多的人喪失了發(fā)財?shù)臋C會。于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某些人迅速富裕起來,在短短的時間里就聚斂了上億甚至上百億的資產(chǎn),另一方面,有3000萬國企下崗職工,有5000萬失地農(nóng)民,社會結構已經(jīng)產(chǎn)生深深的斷裂。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達到0.45,如今中國20%的最貧困人口收入份額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額則高達50%。
如果把這一切都說成是發(fā)展中的問題,甚至歸咎于市場經(jīng)濟,顯然是不正確的。如果仍然由權力對資源進行分配,那么資源的配置就會既不符合效率原則(因為不是按市場規(guī)則分配),又不符合公平原則(因為沒有代表民意的問責機制),這樣的權力經(jīng)濟不但不能塑造高素質的新富豪,反而只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低素質的富豪!
因此,寄希望于現(xiàn)在的富豪們通過自身努力來提高修養(yǎng)是不夠的,希望他們良心發(fā)現(xiàn)、一夜成為慈善家更是癡人說夢。我們的希望恐怕只能寄托在未來的新一代富豪身上。這就需要減少權力所能控制的資源范圍,不能由官員或由權力所延伸出來的"關系"來決定如何分配資源。只有這樣,才能讓高素質的人依靠自身的努力、依靠知識智慧和真正能力成為富豪,中國才能涌現(xiàn)越來越多的專心創(chuàng)造財富、熱心回報社會的新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