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全中國,建立了元朝,是一個不輸于成吉思汗的杰出帝王。元世祖的杰出不僅體現(xiàn)在他打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還體現(xiàn)在他在用人上能慧眼識才,唯才是用。他把十八歲的安童任命為丞相就是他不重資歷,大膽提拔人才的一個例證。
安童是元初“開國四杰”之首的木華黎的孫子,但他的突出并不體現(xiàn)在他的門第上面,而體現(xiàn)在他能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成熟和穩(wěn)重上面。安童十三歲時就因祖父的功勞而被“召入長宿衛(wèi),位上百僚之上”。但他一點也不愿意倚仗著祖輩的功勞的蔭庇,而是樹立大志,勤奮學習。
元世祖與阿里不哥爭王位得勝后,拘捕了阿里不哥的黨羽千余人,世祖問安童:“朕欲置此等于死地,你以為如何?”安童說:“人各為其主,他們跟隨阿里不哥也是身不由己,這由不得他們選擇。陛下現(xiàn)在剛剛登上王位,要是因為泄私憤而殺了這些人,那又怎么能讓天下人誠心歸附呢?”元世祖沒料到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竟然說出這樣有見識的話來,驚訝地說:“愛卿年紀尚幼,何從知道這番道理?卿言正與朕意合!”
從此,元世祖對安童就更加另眼相待了。又過了兩年,安童已經(jīng)十八歲了,元世祖看他處世練達,辦事果斷,為人穩(wěn)重,足智多謀,就決定破格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辭道:“現(xiàn)在大元雖然安定了三方,但江南尚未歸朝廷,臣年少資輕,恐怕四方會因此而輕視朝廷,還請陛下另請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不動搖,說:“朕思之熟矣,無從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拔為中書右丞相。
安童少年得志,自然會招來不少人的嫉妒。至元五年,有幾位權(quán)臣想削奪安童的實權(quán),建議設(shè)尚書省讓阿合馬主持,而讓安童居三公之位。元世祖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們討論。大臣商挺極力反對:“安童,國之柱石,若為三公,是崇以虛名而實奪其權(quán)也,甚不可。”元世祖贊同商挺的意見,維護了安童的地位。
此后,安童一直身居要職,直到四十九歲因病去世,共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為元初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一個企業(yè),如果任人只看資歷,只看過去的業(yè)績,論資排輩,那就會僵化和凝固,失去朝氣勃勃的生命力,從而停止前進的步伐。資格和“學歷”這兩把尺子,不知道虐殺了古往今來的多少才俊,古人就曾指出:“資格為用人之害。”
時至今日,許多企業(yè)的領(lǐng)導者在選拔干部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以資歷來評選人才。這種按個人的外在因素綜合出資歷大小,輩份高低,再讓所有人按“輩”就班,依次提拔的做法會壓制真正有才能的人,使他們感到不受重用,而起心另謀高就,這樣一來組織中的精華就會流失殆盡。只有唯才是用、不拘資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相關(guān)閱讀:漢武大帝不拘一格降人才
雍正皇帝:二代管理者的楷模
用一個十八的年輕人為丞相,這在大一統(tǒng)的王朝中,甚至是直至今日 ,這也是是絕無僅有的。如果元世祖在用人上按資論輩,非要等到安童三四十歲,甚至更老的時候才能提拔他,那時的安童可能已經(jīng)銳氣全無,才思遲鈍,早就與其他的人“同流合污”了,就更別談什么積極性了,這將是對人才的扼殺。元世祖卻拋開這些年齡、官階、門第、資格 ,只從實際的才能出發(fā),只要他認為安童有丞相之能,就大膽錄用,破格提拔,“得一人而天下興”,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