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16世紀,由于中國瓷器精美和稀有,且又極為昂貴,歐洲貴族富豪們只把重金得到的瓷器用于陳列,并沒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瓷器不僅作為室內陳設和裝飾,還成為炫耀財富的手段。當時盛行用陶瓷來美化建筑的內部空間,墻壁、天花板和窗前凹處都用瓷鑲嵌,人們還往往借助瓷器特有的光和鏡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內造成一種錯綜的光影效果。
到了17世紀,荷蘭人來到中國。為了加強與中國的貿易,率先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將印度作為與中國貿易的中轉站。也是在那個時候,荷蘭人從中國運來瓷土,開始在阿姆斯特丹燒瓷器,但是燒出來的瓷器遠遠達不到中國的水平。
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人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的鐵木餐具易生銹朽毀,不易清洗,而瓷器又漂亮又易清洗保存。中國瓷器潤如玉、白如雪,又輕又透,歐洲人開始向中國大批量訂制日用瓷,多為歐式的日常用具,如啤酒杯、芥末瓶、壺、剃須盆、高身方形瓶等瓷器。在家里擺幾件中國瓷器,喝茶、吃飯用上來自中國的瓷器,似乎也成為歐洲的皇宮貴族、商賈名士身份的象征。
18世紀早期,中國畫工開始摹仿西方圖樣(如荷蘭風景等),將外來畫稿畫在素胎瓷上,生產所謂歐洲風格的“克拉克瓷”。這些瓷器大多是從外形上摹仿歐洲器皿、玻璃器或陶器而燒成的,有果盤、水壺、杯、瓶等,有的作為實用,如盤中可放水果;有的作為陳設,如擺在桌、案上供觀賞。